皮书观点
2013年2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 “2013年《法治蓝皮书》发布暨中国法治发展与展望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法治蓝皮书指出,2012年,中国的法治政府建设继续加速,着力提升政府管理的规范化和透明度,压缩行政成本,探索政府职能转变路径。
国家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12〕52号)决定取消171项行政审批项目,下放117项行政审批项目的管理层级,减少9项行政审批项目的审批部门,合并17项行政审批项目。
2012年,各级政府继续加强行政经费支出管理。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一直是政府管理和政府法治的重要课题。国务院发布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是中国首部专门规范机关事务管理活动的行政法规,其规范重点是公务接待、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因公出国(境)等,明确了机关运行经费、机关资产和服务管理的基本制度与要求,行政运行成本管理更加清晰。此外,各地也积极探索创新行政成本管理工作。
财政信息公开趋于细化。2012年,预算信息及“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工作继续深化。中央部门以及北京市、四川省、广东省等不少地方政府部门集中对社会公开了2012年部门预算、2011年部门决算、“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等数据。此次公开的部门预算除了统一格式、内容上增加了部门职能介绍外,一些部门公开的信息图文互动,解释相对细化。在公开“三公”经费时,有的部门公布了本部门职工人数、出国(境)人数、公车数量,有的部门公开了部门领导的“三公”经费使用情况,一些部门还对本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的增减及原因作出解释说明。
法治蓝皮书指出,法治政府建设中仍应注重提升依法行政意识,并更加尊重和体现公众意愿。
首先,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有待提升。法治政府建设关键是把依法行政的理念内化于头脑和实际工作中,而不是挂在嘴边。尽管建设法治政府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是,政府管理中经济先行,唯领导的指示和意志马首是瞻,对管理有利的时候强调法治、不利时把法治当做碍手碍脚的负担的观念与做法依旧存在。
其次,行政职能职权的科学配置仍须加力。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例,经过多轮改革,大批行政审批项目已经被取消或者下放,但违法设置审批、审批项目及办理不公开、办事效率低等问题仍然存在,其根源在于行政审批权力未得到科学的配置。2012年发生了多起食品安全事件、药品安全事件和安全生产事件,这与管理体制设置不科学有一定的关系。虽然上述领域都有监管制度和法律依据,但都是各部门各管一摊,导致监管力量分散,监管效果弱化。
法治蓝皮书指出,削减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还政于市场、还政于社会仅仅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个方面,最关键的还需要优化政府职能体系,解决好政府职能缺位、越位、错位和不到位问题,使政府对市场和社会的管理更加有效。因此,应当进一步整合行政职能、职权,探索大部门制改革路径。
再次,政府对经济社会管理不到位,影响管理效果。做好管理的关键是处理调整好所管理领域的各方主体的关系,保障各方权益,维护行业及特定领域的稳定有序发展。例如,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与做好行业等的管理之间是殊途同归的。2012年,乘客与民航企业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引发“罢乘”“占机”“拦跑道”,医疗行业出现的“医闹”,食品行业中的有毒食品频现,教育行业中的虐童等事件都与管理部门未能切实履行职责有一定关系。因此,建设法治政府,在避免政府管理越位的同时,还需要防止政府管理缺位。
最后,政府应将管理与尊重、体现公众意愿有机结合在一起。2012年发生了什邡钼铜事件、宁波PX事件、启东王子纸业事件等,都是以环境问题为导火索,在重大决策时缺乏充分的民意沟通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这些地方引入的相关项目大都基于发展本地经济的良好初衷,依法履行了各种审批手续,有些地方还建有较为完善的决策参与机制和社会风险评估机制,但由于决策过程没有充分听取和反映民意、忽视社会风险,从而引发公众对当地政府的不满。2012年底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3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引发争议,也反映出政府决策与尊重、体现公众意愿方面的不协调。
(以上内容参见《法治蓝皮书 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11(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2月出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