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2年12月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 “2013年《经济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分析预测了2012年和2013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公布了2012年至2013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测,并正式发布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蓝皮书指出,当前经济增速的下滑既有供给层面的原因,也有需求层面的原因。其中,供给层面的原因主要体现为潜在产出增长率的下降。利用消除趋势法计算,2011年潜在产出增长率比2006年下降了1.81个百分点;利用生产函数法计算,2011年潜在产出增长率比2006年下降了0.86个百分点。需求层面的原因主要体现为产出缺口的变化,2011年和2012年我国的产出缺口为负,而且偏离程度很高,处于历史较高水平。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下行阶段,此轮下降持续时间长、下降幅度深,但波动幅度有所降低。据测算,2007年以来,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反映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制度红利、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带来的技术红利正在逐步减弱。
按照斯蒂格利茨的定义,潜在产出增长率是指“经济中所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达到的数值”。国内学者对于潜在产出增长率的一个流行观点认为,“潜在产出增长率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不引发或加剧通胀或失业的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所能达到的生产率”。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潜在产出增长率指的是潜在的总供给的增长率,是以生产要素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为前提的。
蓝皮书也指出,对于潜在产出增长率的测算有很多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分别被不同的研究者所采用,而且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和不足,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两种。一是消除趋势法。二是生产函数法。两种方法均能够获得一个相同的结论,那就是近年来潜在产出增长率的下降,而且从大趋势上看,中国潜在产出增长率的下降是从2007年开始的。换一句话讲,从2007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长事实上已经面临较强的下行压力。造成中国潜在产出增长率下滑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了“二元经济”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劳动力和其他资源由传统农业部门不断向现代部门转移的工业化过程。随着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逐渐转移,滞留在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之日,就是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到来之时。目前,断言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可能尚待更充分的证据,但全国很多地区出现“民工荒”和“招工难”现象,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却是不争的事实。“民工荒”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直接的后果就是对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道路造成了挑战,表明中国过去那种主要依靠低成本迅速扩张的外延式发展道路已经难以持续。(2)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资源消耗呈刚性增长。然而,传统的资源终究会消耗殆尽,新的替代能源在短时期之内难以真正取代传统能源,因此在资源保障方面,中国工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同时,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固体废弃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持续增加。这些问题都会对我国下一阶段的经济增长造成压力和约束。(3)体制改革所释放的动力和能量明显减弱。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改革开放所释放出来的动力和能量。目前,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按照中央的表述是“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如果改革再不能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那么过去改革所释放的动力和能量将逐步消失。甚至,随着一些问题进一步显现和固化,一些半途而止的改革很可能变成阻碍经济增长的障碍,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以上内容参见《经济蓝皮书 201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