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2011版《环境竞争力绿皮书》: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化肥消费总量均高于G20集团其他成员国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1-12-12

2011年12月12日发布的《环境竞争力绿皮书: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2009~2010)》在《环境竞争力绿皮书: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9)》的基础上,首次尝试把本评价期内我国排名前十位的省份与G20国家进行主要环境经济指标的比较分析。通过这样的比较,从中可以更好地反映我国省域环境竞争力的状况和水平,也能反映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积极进展和成就,客观反映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为有效提升中国的环境竞争力、推动我国环境建设与发展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在选择国际比较对象时,课题组考虑选取G20集团,是因为G20集团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国际论坛(简称G20),包括19个成员国,即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法国、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日本、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土耳其、英国、美国和欧盟共同组成。尤其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二十国集团先后召开了多次峰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在全球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里选择G20国家作为比较对象(由于欧盟作为一个联合体没有纳入比较范围)。国内的省份选择近两年省域环境竞争力排在上游区的前十个省、市,分别是广东省、山东省、北京市、江苏省、云南省、浙江省、福建省、安徽省、河北省、江西省。最终由G20集团中 19个国家(不包括欧盟)和我国的10个省、市共29个单位参与比较。

在选择指标时,需要考虑指标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同时还要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由于各国环境数据比较缺乏,在世界银行数据库、联合国数据库等国际数据库中也只能找到少量比较系统的、涵盖所有G20国家的环境方面的数据。鉴于此,我们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能源消耗、化肥消耗、改善水源、森林面积、耕地面积、土地面积等方面的指标,并分为总量指标、人均指标、效率与比例指标三类进行比较。总量指标包括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源消耗量、化肥消费量、获得改善水源的人口、森林面积、耕地面积、土地面积;人均指标包括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能源消耗量、人均化肥消费量、人均森林面积、人均耕地面积;效率与比例指标包括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GDP能源消耗量、每公顷耕地化肥消费量、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获得改善水源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森林覆盖率、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比重。所有指标数据均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涉及价值计算的指标均以当年的美元价格计算。国内各省指标的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年鉴,涉及人民币计量的指标均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年平均汇率折算成美元价格。

当然,课题组通过这样的比较主要是力图反映在应对全球气候、环境保护等问题上,中国政府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不仅对一个拥有13亿人口大国的国家来说,是十分不易的,也是对人类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从总量指标看,2009年,我国在七个总量指标上都处于G20集团其他成员国的前列,并且有3项是排在第一位,既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国和化肥消费的最大国,也是获得改善水源的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我国还是能源消耗第二大国,仅次于美国。参与比较的我国各省份在总量指标上也并不输于G20集团的相关国家,它们在反向指标的排名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比如山东省、河北省、广东省的能源消耗量分别排在第11位、第14位、第15位,山东省的能源消耗量甚至超过英国2337万吨标准油;山东省、江苏省、河北省、安徽省、广东省的化肥消费量分别排在第5位、第7位、第8位、第9位、第12位,远高于许多G20集团的其他成员国,如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等。

我国及各省份在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源消耗量、化肥消费量这些反向指标上的“排名靠前”(注:对于反向指标来说,排名越靠前,结果反而越不利),当然也说明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形势相当严峻。一方面,巨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源消耗量说明我国目前仍然是处于高排放、高消耗的生产方式,加快生产方式转变,积极发展低排放、低消耗,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另一方面,巨大的化肥消费量也给我国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从1980年至2009年,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但化肥消费量却增加了3倍以上,这说明我国存在严重的化肥使用过度问题,而使用化肥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我国在获得改善水源的人口、森林面积、耕地面积、土地面积四个正向指标上排名比较靠前,表现不错,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我国环境的压力。各省份的排名比较靠后,在总量上仍然无法与G20其他国家相媲美。

从人均指标看,2009年,我国在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化肥消费量两个反向指标上的排名处于中等水平,分别排在第13位、第10位,这说明我国在二氧化碳排放、化肥消费上的人均值仍然偏高。而人均能源消耗量的排位比较靠后,排在第22位,这表明,虽然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比较大,是第二大能源消耗国,但是人均消耗的能源并不多,反而是发达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耗量比较大,比如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日本均排在前10位。

个别省份的这些指标的数值也比较大,比如云南省、北京市、河北省的人均能源消耗量分别排在第1位、第13位、第14位;山东省、安徽省、河北省、江苏省的人均化肥消费量分别排在第5位、第6位、第7位、第8位,排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和巴西之后,但远高于许多G20国家。我国及各省份在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能源消耗量、人均化肥消费量这些反向指标上的表现进一步说明我国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

我国的人均森林面积排在第14位,处于中等水平;各省的排名则普遍靠后,只有云南省、江西省和福建省的排名比较靠前,分别排在第3位、第11位和第12位。我国及各省份人均耕地面积的排名也比较靠后,除云南省、安徽省和河北省外,其他均排在20位之后。这说明虽然我国在森林面积和耕地面积总量上比较大,在G20国家中排名靠前,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使得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偏小,排名比较靠后。

从效率与比例指标看, 2009年,我国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单位GDP能源消耗量(能源消耗强度)、每公顷耕地化肥消费量三个反向指标的数值远高于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排名比较靠前,分别排在第2位、第6位和第11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处于中等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的实际差距还是很大的,我国仅为52.00万美元/平方公里,与第一名日本相比,不到日本的1/25。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代价是比较大的,每增加一单位的GDP需要排放较多的二氧化碳、消耗较多的能源、使用较多的化肥和土地,整体的生产效率比较低,亟待进一步提高。

各省的单位GDP能源消耗量排名比较靠前,除北京市、广东省、浙江省和江苏省排在第十几位外,其余各省均排在前10位,这说明各省的能源使用效率还比较低;各省的每公顷耕地化肥消费量排名也比较靠前,除云南省外,其余各省均排在前10位,这说明各省每公顷耕地的化肥使用量过大,效率比较低;各省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均排在前10位,云南省排在第23位,其余各省均排在第十几位,这说明各省能够比较集约地利用土地资源,产生的效益比较高。

我国获得改善水源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89%,排名非常靠后,排在第17位,仅排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前面,与其他国家的差距非常大。虽然我国合理获得改善水源的人口总量最大,但占总人口的比重并不高,仍然有较大比例的、数量足够庞大的人口未能获得改善的水源。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和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比重排名也都比较靠后,分别排在第21位和第23位;各省份的森林覆盖率和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比重排名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部分省份排名比较靠前,如福建省、江西省、浙江省、广东省的森林覆盖率均排在前10位,高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但有些省份排名也比较靠后,如山东省和江苏省的森林覆盖率均排在20位之后;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河北省的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比重排在前10位,高于美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而福建省的排位比较靠后,仅排在第24位。总的来看,我国及各省份在效率与比例指标上的表现较差,整体的生产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而获得改善水源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森林覆盖率、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比重也需要切实得到提高,这有助于有效地改善环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二氧化碳排放、能源消耗、化肥消耗等方面的表现比较差,不仅在总量上大于其他G20国家,在人均值上也仍然处于较高水平,而且使用效率比较低;在改善水源、森林面积、耕地面积等方面的表现也差强人意,虽然总量比较大,强于许多G20国家,但是人均值只处于中等水平,比例值则更是处于较等水平。

总之,通过比较,我国环境竞争力最强的10个省份在化肥消费量、人均化肥消费量、人均森林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单位GDP能源消耗量、每公顷耕地化肥消费量等指标上,尤其是在化肥使用上,无论是总量、人均量,还是效率值,数值都偏大,远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均量和效率值甚至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这些情况都说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压力影响还比较大,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虽有了很大改善但仍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因此,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改善环境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除环境的束缚,促进经济与环境相协调,显著提升环境竞争力。

(以上内容参见《环境竞争力绿皮书: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