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2012年《低碳经济蓝皮书》:2030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将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30.5%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1-11-25

2011年11月出版的《低碳经济蓝皮书: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2)》指出,世界能源安全、国际减排压力、国内的庞大需求,迫使中国必须摒弃以前的“高污染高排放”的老路,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工业化的低碳绿色发展道路。

198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之父邓小平先生借鉴日本的“国民经济倍增计划”,提出中国也要实现“国民收入翻番”。此后,大约每十年中国的国民收入翻番,甚至翻两番。1980~2010年的30年,中国的GDP年增长率达到9%,到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出口贸易值也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如果中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美国经济继续停滞不前,可能会大大快于多数经济学家和国际机构预测,中国在2016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均收入也从1980年的313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4200美元,增长12倍。不仅如此,在2011年3月第11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通过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5年,使得人均收入再翻一番,即增加到8400美元。相对于世界经济的普遍衰落,中国经济可谓“日益崛起”。

但与此同时,中国也为高速增长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国的环境污染严重,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污染源之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越境污染已成为国际性问题。中国在被誉为“世界的工厂”的同时,也被批评为世界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一大国。据预测,中国在今后几十年将保持中速增长,而到2030年中国的温室气体将达到128亿吨碳当量,占世界碳排放总量比重将达到30.5%。这是中国崛起对世界造成的最大的负外部性。

在能源使用和碳排放方面,中国经济走的是一条高耗能、高排放的道路,即“高碳经济”。据国际能源机构(IEA)2011年的最新统计,2008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22%,排放份额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一比例同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量的19%(2011年)、经济规模世界第二的大国来说大致相当,况且碳排放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在中国生产、在国外消费的外资企业,但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总产值的9.5%(2010)、工业生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6%,作为人均收入仅4200美元的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22%的比例还是相当大的,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碳排放量还会增大。环境污染和碳排放问题使得中国在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批评的对象。但更主要的问题在于,环境负荷、能源短缺和碳排放压力主要来自中国内部。

根据中国学者和政府决策人员的描绘,未来二三十年内,中国将力图走出一条“快速工业化道路”,将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工业化过程尽量压缩到一个相对更短的时间段内,陆续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十几亿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服务水平也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将由此导致中国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在现有基础上的成倍增长,但问题是,中国的资源和环境是否能够满足经济增长的巨大需求?另外,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问题上,中国正面临巨大的国际和国内压力。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在一份研究中发现:中国能源供需领域出现了重大变化,从中长期的发展趋势看,世界常规石油、天然气资源将可能进入递减期,交通替代燃料的发展将会有重大改进,可再生能源有可能进入高速增长期,这些变化无疑会加大中国长期能源需求总量及碳排放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标,如果不采取特别强化的减排政策,即使利用节能情景,届时中国的能源需求总量和碳排放也将成倍增长,而且增幅只有到2035年后才能减缓。综上所述,世界能源安全、国际减排压力、国内的庞大需求,迫使中国必须摒弃以前的“高污染高排放”的老路,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工业化的低碳绿色发展道路。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中国要加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将“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低碳技术”以及“环境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今后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方针。

(以上内容参见《低碳经济蓝皮书: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