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2011年《纪录片蓝皮书》:中国对外传播题材的纪录片数量不足,2010年仅155部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1-11-09

2011年11月出版的《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1)》指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需要进行更有效的跨文化传播。目前引进纪录片和输出纪录片的比例严重失衡,促进国产纪录片的繁荣发展势在必行。可以说,纪录片的发展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整体文化战略重要一环,无论是在对内传播还是在对外传播中,中国纪录片都应该担当起重任。

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是国家近年来关注的重点领域。该蓝皮书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的纪录片国际传播可实现的路径比较有限,而且对外传播的纪录片数量不足。2010年对外传播的中国题材纪录片仅155部,即使算上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对外销售的纪录片,其总的时间长度和Discovery、BBC或者HISTORY频道等境外纪录片媒体相比也很有限。

同时,国际传播纪录片的资金投入并没有显著提升其产品影响力。2010年,国新办下属的五洲传播中心自制和译制的片子数量达到了73部,总投入达到4500万元,探索频道在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制作上也投入了64万美元。总的来看,资金投入可谓不少,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并不多。

该蓝皮书分析认为,当前中国题材纪录片国际传播面临的问题来自三方面:一是符合对外传播要求的优秀纪录片比较少。尽管2010年文化部选送的25部纪录片总体质量不错,但每年新生产的优秀中国题材纪录片并不多,选择余地并不大,另外这些片子在对外传播时,很多都需要经过改编。

二是纪录片题材取向值得反思。在文化部选择的纪录片中,选题多侧重于社会人文、历史、自然3个方面,其中社会人文是最多的一种类型。例如,2010年,文化部投入制作的纪录片共有25部,其中,自然类的占12%,而社会人文类的占88%。而且,总体来看,对我国对外传播的纪录片中,人文、政论类偏多,受国外市场关注的自然、动植物、环保等生态题材的节目较少。

该蓝皮书认为,应纠正这种偏见,认为自然生态类题材纪录片很难实现中国文化传播。事实上,国际上一些成熟的国家,都很注重生态环保类题材的纪录片,成为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路径。被称作法国国家名片的《迁徙的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另外,虽然社会人文等内容题材很多,但真正反映当代中国生动的现状、真实多彩生活的纪录片并不多。

三是评估体系不健全。目前,对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应用,一般是停留在评估收视率、专家评价、成本收益等范畴之内,但是具体的指标、权重、评估手段等都不尽相同,并且存在着主观性大、指标不全面等缺陷,在纪录片领域也是如此。

为此,该蓝皮书指出,当前加强中国题材纪录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策略是:首先,要寻找异文化者懂得的叙事策略,加强国际规范性制作。该蓝皮书认为,一直以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跨越文化的差异而得到对方的理解。在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对受众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并且,在生产、制作和发行的各环节,都需要与国际流行规制接轨,增强其国际流通性。

其次,积极拓展传播渠道,加强对外传播题材的拓展和规划。要根据国家的整体战略和国外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进行策划,实现主动设置议题和整体谋划题材的良性状态。

最后,该蓝皮书还建议,可以采取国家立项的方式,设立专项文化基金,提供资金上的资助、奖励、补贴或税收上的优惠等政策,对进行以国际传播为目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加以扶持和鼓励,加快中国题材纪录片在国际上的认可度。

(以上内容参见《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1)》,第171~17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