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2011年《殡葬绿皮书》:上海80%采取“入土为安”的墓葬葬式,社会呼唤生态殡葬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1-04-02
2011年出版的《殡葬绿皮书》指出,相关专家对上海市骨灰撒海状况进行了分析与统计,调查显示,到目前为止,上海已成功举办了162次骨灰撒海活动,75000人次参加海葬活根据这一理论,“不保存遗体”是殡葬第一次革命,火化成为“不保存遗体”的主要途径;“不保存骨灰”动,21196具骨灰撒入大海。近年来海葬数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占死亡人口的比例达1.5%,呈现进一步增长的趋势。
 
    海葬作为一种新的葬式诞生,其意义在于,一是不保存骨灰,二是不占一寸土地。因此,海葬被为殡称之葬习俗第二次革命的一个标志。殡葬习俗的“二次革命”理论是由周恩来总理提出来的。是殡葬第二次革命。
 
    上海将努力在五年时间里将墓葬比例下降到70%
 
    调整葬式结构是殡葬业现代转型的一项重要任务。上海现在的葬式结构呈现出80:19:1的状态。即是说,葬式中的80%依然是“入土为安”的墓葬,19%是节地特征的壁葬、室内葬,海葬刚刚超过1%。
   
    相关专家认为,再过30年,那时的上海处在人口老龄化之后的高死亡人口时期(预测年死亡人口由今天的10万达到20万以上),墓地的稀缺程度非常严重,因此,其葬式结构必须作重大调整。上海在制订“十二五”殡葬规划中,计划从今年开始,用五年的时间,实现“70:28:2”的葬式结构目标,努力将墓葬下降到70%,节地葬提高到28%,海葬提高到2%。
 
    为推行海葬,上海市政府从2003年起开始实施海葬补贴制度,并先后四次提高海葬补贴标准,从最初的每具骨灰补贴150元,提高到每具400元。目前正在抓紧研究制订进一步提高海葬补贴标准的办法,拟对海葬市民家属的补贴由目前的400元/具提高到2000元/具,对骨灰撒海机构运作经费的补贴从目前的150元/具,提高到468元/具。
 
    为进一步推动人们接受海葬,《殡葬绿皮书(2011)》指出,未来海葬服务应转变海葬服务模式,更加重视保存生命要素和人生文化。目前正探索微量骨灰保存服务,在开展微量保存骨灰服务的同时,开展具有逝者生命特质的内含DNA的头发等一类的载体的保存,既体现了死者生命的特质,同时也可反映死者的亲缘关系,也可用于遗传性疾病的研究,让公众在现代的生命科学层面上认识生命,这对医学也是一个贡献。在海葬服务中,将其特有的、最为宝贵的、反映社会发展历史的人生文化保存下来,这是海葬工作的一个新尝试,应大力开展。
 
    在上海,近年来,座落在杭州湾畔的滨海古园的海葬纪念楼及海葬纪念苑,已经成为海葬家属缅怀追思的重要场所。一年一度的海葬公祭典礼已成常典,有大量的市民前来祭奠先人,而且正产生积累效应。目前,滨海古园正在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尝试海葬祭奠新形式;运用数字化技术,建设虚拟碑,以达到无限量扩容,形成虚实结合的碑铭体系。此外,还可录制人生小电影,保存海葬人士音容和生前故事。
 
    《殡葬绿皮书(2011)》指出,海葬服务水平要不断提高,要在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上狠下功夫。要在关注未来的同时,更加关注当下,体现人的尊严,体现人性关怀和人的文化价值,使海葬服务在现代殡葬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加快殡葬现代转型的步伐,推动殡葬事业的科学发展。
 
    《殡葬绿皮书(2011)》提出生态殡葬发展战略构想
 
    据统计,2010年全国死亡人口900多万,参加丧仪活动的达2.7亿人次。据此,2011年出版的《殡葬绿皮书》提出了在我国推行生态殡葬的战略构想。
 
    该绿皮书指出,建设生态殡葬的战略目标是通过对殡葬和生态环境有关的环节进行系统研究、规划、建设和管理,在建设绿色殡葬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发展其环保功能,争取使殡葬不仅具有处置人类遗体、传承殡葬文化的功能,还要具有补偿、改善周围环境生态条件、美化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社会建设的功能,实现殡葬的生态化,为国家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该绿皮书指出,生态殡葬的战略重点应注重生态殡葬规划,即针对我国殡葬与资源和环境日益突出的矛盾的现状,对我国殡仪馆、公墓等殡葬服务机构以及农村殡葬环境进行生态调查,运用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原理与方法,分析、评价我国新时期殡葬改革与管理出现的突出问题,以殡葬、环境、和谐的有机结合为切入点,提出以生态殡葬为主题的现代殡葬理念并挖掘其深刻内涵,建立一个包含观念文化、技术范式、发展模式、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等多个层面的生态殡葬体系,使殡葬与社会文化、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相协调,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该绿皮书指出,政府必须通过“有形的手”,站在建设生态殡葬、生态社会、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调整殡葬结构,在发展规划、提供投融资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等方面对高效、节能、低耗殡葬方式的发展给予支持。国家从法规、政策层面形成鼓励生态殡葬的机制,对群众选择生态殡葬方式的,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减免一部分费用,使之在与传统殡葬方式的竞争中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辽宁省大连市的海葬全部实现了由政府买单,这种措施也应适用于树葬、花葬、草坪葬,鼓励大家树立节俭文明的丧葬观念,让不保留骨灰等生态的殡葬方式逐渐推开,从而真正使生者慰藉,逝者安息,为人类的生存留下必要空间。
 
    对于生态公墓建设,《殡葬绿皮书(2011)》提出了如下几条标准:
 
    布局合理。公墓布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应用生态学与系统学原理,把公墓绿地系统规划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建立良好宜人的殡葬活动环境空间,使公墓功能协调,符合生态平衡要求,充分体现文化品位和个性特征,坚持继承传统殡葬文化,保持地形地貌的自然形态,使公墓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和谐融通,形成独具特色的公墓人文、自然景观。
 
    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公墓要求供水、供电、通讯信息、交通道路、消防、应急救援等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完好率≥95%。
 
    环境质量高。殡葬活动需要一个清洁安全的环境,殡葬活动污染物应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指经无害化处理的园区垃圾数量占园区垃圾产生总量的百分比)≥90%;污水处理率(指园区污水处理量与污水排放总量的比率)≥80%,再生水利用率(指园区污水再生利用量与污水处理量的比率)≥50%。
 
    (具体内容参见《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