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2010年《上海蓝皮书》:2020年碳排放强度有望下降到1.59
来源:  作者:张静鸥   发布时间:2010-07-19

   蓝皮书指出,根据初步测算,在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占58%)、能源结构优化高方案(天然气和再生能源比例占20%)、保持经济高增长(10%)的前提下,2020年碳排放强度有望下降到0.77,比2005年下降约61%;在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占58%)、中等能源结构优化方案(天然气和再生能源比例占15%)、保持经济低增长(8%)的情形下,2020年碳排放强度有望下降到1.59,比2005年下降19%。从这一分析结果看,上海要实现2020年国家提出的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战略目标任务相当艰巨。

   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生态赤字逐年扩大,我们依据生态足迹的有关理论对1995~2005年上海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作了有关测算,转引自周冯琦《碳交易催生国际生态新秩序》,2009年10月12日《社会科学报》。期间上海人均生态足迹逐年递增,2005年上海人均生态足迹的构成中,人均耕地、水域、林地、能源用地和建设用地分别占13.86%、2.99%、0.82%、82.34%和0.14%,其中能源的人均生态足迹高达3.03公顷,从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能力的比较来看,2005年上海整体的生态足迹是其人均生态承载力的30倍,不仅远远高于北京、广州、重庆等城市,而且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生态赤字几乎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人均生态赤字呈现类似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状况。显然,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研究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硬约束因素。在碳约束时代,通过从外部不断地扩大资源需求增量来推进城市扩张和产业发展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显然难以为继。

(本篇文章摘自《上海蓝皮书: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2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