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蓝皮书指出,现在,我国城市化仍然相对滞后,城市化水平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并形成聚集效应的作用还不够明显,因而城市化水平对第三产业就业的影响能力也较弱。此外,我国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第三产业就业相对落后。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已高达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在50%至60%之间,而我国是32.4%,比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还要低,因此中国的第三产业就业仍然相对偏低。
蓝皮书指出,从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看,工业就业比重上升的空间已经较小,而我国第三产业扩张的空间很大,必须通过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带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从而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是反过来将重点放在依靠加快城市化来促进服务业发展从而促进第三产业就业的提高上。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是第二、第三产业聚集的地区,城市化人口的就业领域自然是城市工业和城市服务业。从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来看,工业化程度已相当高,工业部门的扩张空间相对较小;第三产业比重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与同等发展程度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着相当差距,其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因此在城市两大产业中,第三产业是城市化人口的主要就业出路。同时在城市大、中、小三类企业中,大型企业由于技术不断升级和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就业机会的增长率很低,对低技术能力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几乎不存在需求。因此,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就业空间将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
同时,1993~2004年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弹性系数为0.179,基本是逐年下降,同时说明劳动力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占据的份额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很弱,生产性服务业并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合适行业。而1979~2007年间,中国的第三产业就业的弹性系数平均为0.6841,就业弹性系数相对较高,因此可以推论中国的消费性服务业是第三产业就业的主要渠道。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09~2010):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