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2012版《工业化蓝皮书》:中国已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2-10-25
201210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工业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在该论坛上,陈佳贵、黄群慧、吕铁、李晓华等人完成的“工业化蓝皮书”——《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正式发布。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黄群慧研究员介绍了该成果的主要内容。
蓝皮书根据经典工业化理论,具体选择人均GDP、一二三产业产值比、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部门增加值的比重、人口城市化率和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为基本指标,进一步根据实现工业化国家的国际经验,确定了上述各项指标在各个工业化阶段的标准值,选择阶段阈值法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化,在此基础上,用加权合成法来构造计算反映一国或者地区工业化水平和进程的综合指数(权重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根据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可以划分相应的工业化阶段。工业化阶段可以被划分为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前期、工业化中期和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其中工业化前期、中期、后期又具体划分为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具体对应为0为前工业化时期,1~16为工业化前期的前半阶段,17~33为工业化前期后半阶段,34~50为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5166为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67~83为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8499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100为后工业化时期。基于这种方法,本报告计算了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四个年度的中国全国,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四大板块,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大西北、大西南、中部六省、东北地区七大区域和31个省级区域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通过比较这几个年度中国工业化水平的变化,动态地分析“九五”至“十一五”这十五年间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计算结果表明,按照汇率购买力平价法计算,1995年,中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仅为12,表明中国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前半阶段;经过“九五”时期,到2000年中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提高到18,表明中国进入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经过“十五”时期,到2005年,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提高到41,中国工业化水平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经过“十一五”时期,到2010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为66,表明中国工业化水平处于但即将走完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整个“十五”、“十一五”,中国快速地走完了工业化中期阶段。这意味着进入“十二五”,中国工业化进程将步入工业化后期,这对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将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从四大板块看,2010年东部和东北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分别为8271,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其中东部即将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而中部和西部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分别为5850,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七大区域中,长三角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珠三角、环渤海和东三省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中部六省和大西北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大西北的工业化水平最低,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
从省级区域看,到2010年,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天津、江苏、浙江、广东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这几个省市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工业化水平也处于全国前列。辽宁、福建、山东、重庆、内蒙古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与全国的工业化平均水平相当。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地区数量最多,其中湖北、河北、青海、宁夏、江西、湖南、河南、安徽、陕西、四川、黑龙江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而广西、山西、甘肃、云南、贵州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海南、西藏、新疆等三个边疆省区的工业化水平最低,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
总体上看,到2010年,全国有2个地区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其经济总量占全国的7.16%、人口占全国的3.20%、土地面积占全国的0.26%;全国有10个地区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其经济总量占全国的51.49%、人口占全国的38.10%、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3.68%;全国有16个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其经济总量占全国的39.52%、人口占全国的56.19%、土地面积占全国的45.53%;全国有3个地区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其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83%、人口占全国的2.51%、土地面积占全国的30.53%。总体上看,中国各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尚存在很大差距,大部分人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和后期阶段。
蓝皮书指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进入21世纪,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已经从农业大国转为工业大国。“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等复杂环境和重大风险的挑战,通过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得以保持持续较快增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节能减排全面推进、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东西部差距不断缩小,中国工业化进程继续推进,基本上走完了工业化中期阶段。
但是,进入工业化后期的中国工业化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的举措将使中国的工业化面临竞争更为激烈的发展环境,而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共识产生的压力也迫切要求中国的工业化模式实现根本转型。中国国内的发展环境也在发生改变,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正在积累。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人口红利终结、成本持续上涨、内需不振以及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已经成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制约因素。
为了迎接这些挑战,未来中国工业化战略必须实现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变、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从追求速度到包容性增长的转变这三大转变,同时要处理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全球化与自主性的关系、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关系、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等六大关系。
(以上内容参见工业化蓝皮书《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