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2012版《“两化”融合蓝皮书》:工业化是“两化”融合的发展基础与需求主体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2-09-14
2012年9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举办“2012年中国‘两化’融合高峰论坛暨《‘两化’融合蓝皮书》发布会”,发布了《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报告(2012)》。
《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报告(2012)》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院长、中国无线通信标准研究组(CWTS)主席、信息产业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试验专家组组长曹淑敏主编,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连续出版的第二本关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两化”融合蓝皮书》。
《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报告(2012)》指出,“两化”融合既有生产力属性、又有生产关系属性,其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客观性,我国对“两化”融合的本质理解与科学认识尚不完全统一。科学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和前提,“两化”融合需要明确工业化发展规律、信息化发展规律和一体化发展规律,三个规律可以统一到“两化”融合的供求规律中。“两化”融合就是信息化供给与工业化需求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生共长,形成一体化均衡点的过程,进而构成了信息化与工业化水平循环提升、信息化持续追赶并最终超越工业化的大循环。
蓝皮书指出,融合硬度的物质载体是工业化,也是“两化”融合发展基础与需求主体。在研究区域“两化”融合评估中,更多地将工业化界定为工业产业的演进发展过程。全球工业化经历了产业革命、轻工业化、重工业化、高加工化之后,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产品的知识、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工业化的发展为“两化”融合提供坚实的载体,对“两化”融合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是“两化”融合的基础标志。
蓝皮书指出,融合软度的物质载体是信息化,也是“两化”融合的核心拉动力量。融合软度是“两化”融合中的供给方,也是“两化”融合的核心标志。从某一方面来说,“两化”融合就是工业经济逐步实现信息化的过程,是信息技术及相关服务不断应用到工业生产领域,促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提高,从而实现工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动态融合过程。因此,信息化水平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在“两化”融合进程中居特殊重要地位,是实现“两化”融合的关键和核心。
同时,蓝皮书也指出,融合深度的物质载体是一体化,就是工业化需求曲线和信息化供给曲线达到相对均衡状态的产物,是“两化”融合的直接绩效表现。一体化反映了“两化”融合的表现形式及其效益,即以一定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为基础,市场活动主体自身的数字化水平和其与外部互动、连接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过程,比较典型的是企业全流程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方面的发展。融合深度作为信息化供给曲线和工业化需求曲线的均衡点,反映了“两化”融合的成效,决定了“两化”融合的深度,是“两化”融合的质量标志。
(以上内容参见“两化”融合蓝皮书《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