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2012版《经济蓝皮书春季号》: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整个中国而言,提高工资的能力都在于劳动生产率是否能同步提高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2-04-25
2012年4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201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座谈会暨《经济蓝皮书春季号》发布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总结了2011年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预测和分析了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对2012年《经济蓝皮书》的内容进行了有效补充,并正式对外发布了经济蓝皮书春季号《中国经济前景分析——2012年春季报告》。
经济蓝皮书春季号《中国经济前景分析——2012年春季报告》指出,截止到2011年9月1日,全国已有27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至少有20个省份最低工资涨幅超过20%,其中中西部地区调整力度更大,海南、四川、西藏等地增幅达30%。2012年春节后,民工荒再次成为各地热点和难点,而且严峻程度大大高于往年。令人费解的是,不久以前,人们还深深地沉迷于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幻觉,何以突然间,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就面临着如此严重的招工难以及由此引起的前所未有的加薪压力。严格地说,劳动力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短缺,企业能否雇到所需工人,取决于能否支付工人所预期的工资水平。只是提高工资的能力,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整个中国经济而言,都在于劳动生产率是否得到同步提高。正如有的企业家所说,不涨薪是等死,涨薪是早死。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其实,这里我们面对的是一场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赛跑,企业能否生存,则在于劳动生产率能否赢得这场比赛。
该蓝皮书指出,对于任何国家的任何发展阶段来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任务都是十分艰巨的。那些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以及陷入“失去的20年”的日本经济,都是因为没有能够实现这一惊险的跳跃。具体来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有以下两条途径,分别要求有适当的制度环境予以开通。
一是通过产业结构变化获得资源重新配置效率。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农业转向生产率更高的非农产业,就是实现资源重新配置的经典路径。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转移仍有潜力,未来的转移主体,将是那些年龄超过40岁,跨地区转移有困难的农业劳动力。从人均GDP为6000美元到12000美元国家的平均农业劳动力比重看,中国在未来的10年中每年至少要把农业劳动力比重降低1个百分点。如果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程度上尽快从沿海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有利于挖掘劳动力转移潜力,资源重新配置效率仍可获得。
二是通过行业内部生产要素向生产率更高的企业集中。企业在竞争的压力下,要想生存就必须通过采用新技术、改善管理、改革体制、提高职工素质等手段获得技术效率。如果存在一种竞争环境,效率高的企业得以生存、发展和扩大,效率低的企业相应萎缩乃至被淘汰,整体经济的健康程度就能够得到明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就会良好,因此有利于支撑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中,由于农业比重已经很小,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资源重新配置效率已经微不足道,因此,其全要素生产率进步主要表现为技术效率的提高,并通过竞争淘汰低效率企业。
该蓝皮书同时指出,为了防止出现没有劳动生产率根基的工资上涨趋势,从而保持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增长,既不能违背劳动力供求关系而抑制工资上涨趋势,也不能人为推动工资上涨。政府应该着眼于创造良好的优胜劣汰政策环境,让各类企业充分竞争,从而达到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的目标。
(以上内容参见经济蓝皮书春季号《中国经济前景分析——2012年春季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