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2版《国际城市蓝皮书》:亚太区域成为世界城市网络中的增长亮点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2-02-13
2012年2月9日发布的首部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指出,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城市的区域实力变化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是,亚太区域的世界城市,特别是这一区域中新兴经济体的主要城市成为新的国际化城市推动力量。这种变化趋势使得后危机时期世界城市网络的区域分布更趋均衡,也反映出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变化在城市—区域层面的投射。
2010年10月,《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杂志发布的“2010全球城市指数”,考察了65个样本城市在全球市场、文化与创新等领域的影响力与整合能力,并从城市的商业行为、人力资本、信息交换、文化实力及政治影响力等角度进行分析。在该指数排名中,前10位的城市中,包含东京、香港、新加坡、悉尼、首尔5个亚太区域的城市,占据了第一阵容的半壁江山。
世界城市等级体系中,东亚新兴城市排名迅速提升,不仅反映了东亚及新兴经济体国家实力的迅速增强,也显示出全球化要素在进入世界不同发展区域与地方要素结合后,呈现的全新发展态势。
在传统的世界城市等级体系中,欧洲与北美城市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而较早在世界城市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亚洲城市,如东京、香港、新加坡等,更多担当的是发达国家要素流动的枢纽功能。许多城市因种种原因原本就具备较强的西方属性,因此具有“脱亚入欧美”的整体倾向。
金融危机前后东亚、南亚、拉美等新兴经济体世界城市地位的迅速提升,并非单纯依靠西方资本、技术与分工体系,这些新兴的世界城市往往以本土的优势要素资源吸引全球性资本,从而推动全球性要素的地方化配置。这些城市的发展体现了全球化力量与地方经济优势相结合的趋势,具有内生性特征,有别于传统基于“中心—外围”模式的简单依附性发展。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西方世界城市的同时,新兴经济体的世界城市并未因高等级城市的萎缩而停滞不前,反而更趋挖掘本土和区域优势,其经济地位与世界影响力的提升是具有区域性支撑的可持续过程。
(以上内容参见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第20~2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