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2011年《社会科学蓝皮书》:构筑中国当代学术话语体系须重读、苦读和深读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经典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1-09-24

2011年9月出版的《社会科学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10~2011)》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学术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方向是以西方话语来重新诠释和建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并且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其根本问题是丧失了中国民族文化根本的学术文化重建,是以西方科学理性为核心价值和工具建构起来的学术话语。

这种现象在今天的中国学术界依然比较普遍。该蓝皮书认为,完全否定“五四”以来学术文化话语体系的功绩显然不是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也不是一种客观公正的研究。在一种新的文化传入之初、特别是强势文化冲击弱势文化的情况下,学术文化激进主义的出现是正常的学术文化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比如,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从西汉末到北宋初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在将佛教与中国文化融合时,主要是用“格义”这种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佛教这种异质文化。通过“格义”的方法,寻找本土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在概念和观念上的“比配”和“对等”(汤用彤语)。这种方法存在的弊病是多有生硬的比附。然而,正是通过这种方法最终使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文化和社会。清末民初以来,是中国又一次受到外来重要文化影响和冲击的时代,其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佛教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影响。两者内涵虽不相同,不过,“格义”式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同样大量存在。用今天的话来说,即都存在本土学术文化的“失语症”。而宋明新儒学的兴起正是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和士大夫重建中国民族学术话语权的学术自觉意识的体现,由此带来中国学术文化的又一次繁荣,促进了传统社会向前近代社会的转型。

为此,该蓝皮书指出,今天要建构中国当代学术话语体系,必须重读、苦读和深读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经典,要充分认识和发掘中国传统学术话语的现当代价值和意义。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具有现代价值不仅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客观事实。对此,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保守主义做了积极贡献。同时,西方当代文化思想界也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普世价值和独特自我价值。所以,中国学术界要在当代学术文化的“配景”下来诠释中国学术经典,并且充分吸收西方从古代到后现代的学术文化资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构起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才能形成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文学、史学、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

(以上内容参见《社会科学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10~2011)》,第98~9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