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1年9月出版的《社会科学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10~2011)》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渗透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贡献,这一贡献的实现,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进程,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离不开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学术的创新进程。
事实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学术的旗帜和灵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其凝成和铸造的理论品格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与时俱进。
该蓝皮书认为,与时俱进必然要求打破教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国学术只有同当今世界先进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联系起来,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担的历史任务联系起来,同中华民族在21世纪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在世界文明体系中以自己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实践特色独树一帜。
同时,该蓝皮书进一步指出,回顾30年中国学术成长的历程,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破除束缚学术原创性和独创性的教条主义,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理解和对西方学术的教条主义迷信。
该蓝皮书认为,用发展的眼光和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内在地包含用批判性的眼光和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不断地自我批判中注入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动力,一方面来自实践和时代的实际内容,另一方面就来自对理论自身的批判意识。这两种动力所形成的合力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的理论品格决定了它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大道自成封闭的体系,它反对的正是理论达到某个顶点而成为供人仰望的绝对精神。
最后,该蓝皮书指出,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社会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以及产生于西方社会的具有科学内容的学术思想,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但问题的另一面是,我们不能毫无保留地接受西方一些具有强烈意识形态特征和利益表达的学术思想,不顾其产生的制度背景以及与政治形式和社会形式的关联,不加分析和鉴别地照搬照用。对一些重大现实问题的争论,如果只能借助西方的理论资源加以解说,只能从西方的理论视角观察问题,就会遮蔽真正的中国问题,而且,种种脱离实际的学术思潮和舶来理论,注定不能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的主流。
(以上内容参见《社会科学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10~2011)》,第2~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