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1年9月发布的《人权蓝皮书: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No.1(2011)》指出,中国农村的最大人权问题是大量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通过强有力的扶贫行动,使2.5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通过由政府主导扶贫事业、实行开发式扶贫和集中解决贫困地区贫困问题,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减缓农村贫困道路。
该蓝皮书认为,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农村贫困状况得到很大缓解,群众的生存权基本得到保障,发展权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一方面,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10年的2688万,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2.8%。592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贫困人口从2001年的5677万人减少到2009年的217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277元增加到2010年的3273元,年均实际递增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2010年上半年,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552元,实际增长8.7%。
另一方面,贫困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较快,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2001~2009年,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658.1元增加到9549元,增长了2.59倍,年均增长17.3%。到2000年,贫困地区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592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中有318个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2009年,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实现乡乡有卫生院、绝大多数贫困村有卫生室的目标,适龄儿童在校率达到97.4%,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该蓝皮书认为,中国在减缓农村贫困、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生存权和发展权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对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的主要做法为:一是政府全面主导农村扶贫事业。二是实行开发式扶贫。三是以贫困人口集中的贫困地区作为全国扶贫的突破口和主战场。四是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农户实施移民搬迁。2001年以来,在坚持自愿的前提下,中国政府对620万特困人口实行了搬迁扶贫,改善了他们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该蓝皮书还指出,尽管中国在减缓农村贫困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很大。一方面,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大,返贫压力增大。数据表明,2008年的全国贫困人口中有66.2%在2009年脱贫,而2009年3597万贫困人口中,则有62.3%是返贫人口。该蓝皮书分析认为,返贫原因主要有自然灾害、重大疾病和环境因素等。这反映了贫困人口的脆弱性和致贫因素的复杂性,也加大了减缓农村贫困的难度。另一方面,全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相对贫困问题日益严重。
为此,该蓝皮书指出,应尽快制定《反贫困法》,实现由政策扶贫向侧重制度扶贫的转变。用法律的形式明确界定贫困标准、扶贫对象、扶贫主体等,提高减贫效率。其次,要完善扶贫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和扶贫对象参与减贫工作。最后,要改变投入方式,从物质资本投资为主转向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并重,把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和能力作为重点,从根本上打破贫困的代际相传,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以上内容参见《人权蓝皮书: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NO.1(2011)》,第65~8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