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1)》:中国城镇人均文化消费与积蓄增长呈负相关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1-09-07

2011年9月发布的《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1)》指出,以“九五”末年2000年为起点,至正式公布数据的最新年份2009年,全国城镇文化消费需求增长稍滞后于全国经济增长,而领先于城镇收入、总消费增长,但受到“积蓄增长负相关效应”的持续挤压。

2000~2009年,全国人均产值年均增长14.01%,城镇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1.83%,人均总消费年均增长10.49%,人均积蓄(收入与消费之差,经济学惯称之为“消费剩余”)年均增长16.09%,人均文化消费年均增长13.52%。其间数值关系比较表明,即便是在“率先发展”的城镇,人均文化消费年均增长仍低于人均产值年均增长0.49个百分点,更低于人均积蓄年均增长2.57个百分点,而高于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69个百分点,高于人均总消费年均增长3.03个百分点。

该蓝皮书强调,全国城镇人均文化消费在2002年出现增长高峰,与此相对应的恰好是人均积蓄增长低谷;反过来,全国城镇人均积蓄在2001年、2003年和2006~2008年间出现增长高峰,与此相对应的恰好是人均文化消费增长低谷(2007年稍显例外)。还需注意的是,2009年全国城镇人均文化消费增长幅度出现较大回升,与此对应的恰恰同样是2009年城镇人均积蓄增长幅度较大下降。在城镇人均积蓄增长曲线与人均文化消费增长曲线之间,存在着横向“镜面对应”或“水中倒影”的负相关关系,仅仅在2007年稍显例外。这就是中国文化消费需求的“积蓄增长负相关效应”。

该蓝皮书分析认为,全国城镇人均文化消费需求增长持续受到人均积蓄增长的压制,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城镇居民不持有生产资料,抑制消费加大积蓄越发成为“自我保障”之必需。从“九五”延至“十五”的原有“房改”、“医改”、“教改”都算不上十分成功,城镇广大普通民众普遍反映的“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的背景下,人们不得不更加注重积蓄以求“自我保障”,被迫设立家庭购房“基金”、子女教育“基金”、个人病老“基金”等,于是“非必需”的精神文化消费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积蓄剩余”。很明显,破解“积蓄增长负相关效应”,对于提升全国文化消费需求、加快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该蓝皮书指出,我国改革开放成效卓著,国家经济增长,民众收入增多,消费水平提高,各地城乡居民并非缺少满足必需之外的余钱用来扩大消费,也并非没有余钱用于精神文化消费。破解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题目,最有效的途径应该是把广大群众过多的积蓄有效释放出来,而刚性的基本生活消费毕竟增长有限,明显受到挤压的文化消费需求必将首先得以解放。

为此,该蓝皮书提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一个具有突破瓶颈意义的紧要环节。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社会建设和民生建设的基本标志之一,逐步实现“全民均等化”的国家承诺更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重要决策。完善公共服务,健全社会保障,不仅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不仅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提高广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增进文化民生、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内容参见《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1)》,第15~17页、第3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