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1年《华侨华人蓝皮书》:学校、报刊和社团是构建海外华社的支柱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1-08-15
2011年8月首发的《华侨华人蓝皮书》(即《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1)》)指出,海外华侨华人社会有“三宝”——学校、报刊和社团,它们是构建海外华社的支柱,承担着在海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保留中华民族特征的重任。
其中,作为“三宝”之一的社团不仅是华侨华人和衷共济、沟通情谊和辅助事业发展的平台,而且是维系华人族群文化和族群特征传承、推进华侨华人社会发展的重要媒介,在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形成时间最早,规模最大,东南亚华侨华人社团的数量也最多,实力及影响力也最为引人注目。
东南亚华侨华人社团酝酿形成于17、18世纪,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趋向壮大和稳定,华侨华人社团也进入成长期,尤其是进入20世纪,一些大型的血缘性、地缘性、业缘性及全侨性社团广泛组建,战前居留国宽松的政策使其表现活跃;战后,一方面,受冷战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双边关系的影响,华社出现“亲大陆”与“亲台”的政治分野;另一方面,受东南亚国家民族主义政策影响,华侨华人社团开始当地化。
该蓝皮书指出,后冷战时期,受各种因素影响,东南亚华侨华人社团发展呈现出四个明显特点:1.当地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社团普遍将为主流社会提供公益服务作为工作的重点;2.国际性联系强化:区域性、全球性的社团组织不断组建;3.社团间受中国政治影响的左右之争近些年明显淡化:缘于政治认同分歧的冲突缓解,华社出现了相对团结的局面;4.新移民的社团活动引人注目:新移民社团大量出现,且表现活跃。同时,东南亚华侨华人社团也面临一些问题,其中,尤以名利之争和后继乏人问题最为严峻。
该蓝皮书还预测了未来东南亚华侨华人社团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两点:1、当地化进一步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融合华社成为共识,社团活动中推进融合、服务主流社会的工作也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2、新移民在社团中的影响力还会增长,新移民社团还可能会更多。如今,前往东南亚的新移民潮流还在继续,这些新移民还可能补充到社团中。另外,已在当地的新移民随着事业的发展和稳定,也可能更有精力、能力和兴趣参与社团活动,并随着实力的增强在社团中居于重要地位。
(以上内容参见《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