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2011年《城市蓝皮书》:当前中国城市民生面临八大难题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1-08-03
2011年8月出版的《城市蓝皮书》(即《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指出,当前中国城市民生面临八大难题,即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城市住房价格上涨过快、大城市交通拥堵现象严峻、城市社会养老准备不足、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城市义务教育发展差距过大、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发展滞后、城市人居环境面临重大挑战。
该蓝皮书指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各种民生问题社会影响较大。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作为这些民生问题的集中体现,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无疑具有决定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的现代化就是农民的市民化问题。但是传统的城市管理制度只承认稳定的居民,而不承认流动的农民工,经济体制对农民工群体的接受与社会制度对农民工群体的排斥并存,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
该蓝皮书认为,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有较大改善,但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备等问题日显突出和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平稳发展的重大因素,也成为人民群众急盼解决的问题。“十二五”期间所处的特定阶段及其特征,决定了更加关注民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和紧迫。因此,“十二五”期间将是保障和改善城市民生的一个关键时期,必须从中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发展为基,民富为本,四保五化,幸福和谐”的城市民生保障基本思路,建立以民生为导向的行政管理制度,构建有利于改善民生的公共财政制度,着力推进“业有所就”的就业与培训工作、“劳有所得”的劳动合同与工资管理、“老有所养”的社会保险工作、“住有所居”的保障房建设工作、“居有所宜”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学有所教”的各类教育工作、“病有所医”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工作。
该蓝皮书还指出,保障和改善城市民生,要将政策的着力点放在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急人民群众所急,想人民群众所想,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第一,狠抓就业与培训工作,努力实现“业有所就”。大力发展就业带动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完善税费减免、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场地安排等鼓励自主创业政策,促进各类群体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机制。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开展对外劳务合作。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城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就业信息全国联网,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建设。对未能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普遍实行劳动预备制培训。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鼓励企业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加强创业培训,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人员纳入培训范围。完善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健全失业监测预警制度,开展就业需求预测。力争城市适龄劳动人口实现“业有所就”。
第二,狠抓劳动合同与工资管理,努力实现“劳有所得”。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不断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全面推进劳动用工备案制度。规范劳务派遣用工。改善劳动条件,加快劳动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管理。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指导线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积极稳妥地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力争所有劳动者实现“劳有所得”。
第三,狠抓社会保险工作,努力实现“老有所养”。加快推进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多层次、广覆盖、保基本、可衔接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切实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逐步推进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健全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失业、生育保险制度。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继续通过划拨国有资产、扩大彩票发行等渠道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积极稳妥推进养老基金投资运营。力争所有城市居民实现“老有所养”。
第四,狠抓保障房建设工作,努力实现“住有所居”。立足保障基本需求、引导合理消费,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对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廉租住房制度。对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中高收入家庭,实行租赁与购买商品住房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健全经济、适用、环保和节约资源的住房标准体系,倡导符合国情的住房消费模式。强化城市政府责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基本解决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的问题。多渠道筹集廉租房房源,完善租赁补贴制度。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逐步使其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体。加快各类棚户区改造,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建立稳定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资金、住房公积金贷款、银行贷款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制定公平合理、公开透明的保障性住房配租政策和监管程序,严格规范准入、退出管理和租费标准。对中低收入家庭,力争实现“住有所居”。
第五,狠抓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实现“居有所宜”。把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编制中最重要的原则,注意做到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四个方面的均衡发展,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类资源,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形成多层次的规划体系,有效地引导和管制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中的综合调控作用,凡是已经被纳入规划的“蓝线(江河水系、湿地)”、“绿线(园林绿地、生态保护区、山体)”、“紫线(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黄线(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用地)”管制空间,要依法加强控制,不得另作他用,以切实保护好城市生态环境。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投入和废物产生,实现清洁生产、高效增长。重视城市供水、供气、供热、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质量的提高,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不断增长的需求。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积极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综合利用,积极推行污水处理后的再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运用城市生态学的观点指导城市绿化建设,坚持普遍绿化与重点提高相结合,坚持乔、灌、草合理配置,突出自然景色,充分体现生物多样化,做到道路景观化、公共绿地艺术化、城市外围生态屏障化,提高城市整体绿化水平,将城市打造为宜居场所。
第六,狠抓各级各类教育,努力实现“学有所教”。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质量和水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坚持教育公平原则,实行市域内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以及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校和重点班。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健全国家资助制度,扶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改进考试招生办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制度。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责任,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规范办学秩序。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尽力满足城市居民“学有所教”的要求。
第七,狠抓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努力实现“病有所医”。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积极预防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大力推进城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多渠道补偿机制,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城市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加快推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格局。完善区域卫生规划,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放宽社会资本和外资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其他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实现全面配备、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建立基本药物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基本药物实际报销水平。加强药品生产管理,整顿药品流通秩序,规范药品集中采购和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有效形式。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积极推进支付方式改革。推进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以病人为中心大力改进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改善医患关系,方便群众就医,努力实现城市居民“病有所医”。
(以上文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博士、助理研究员王业强提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