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2011年《山西蓝皮书》:“东向战略”助推山西加快融入环渤海经济区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1-05-03


    2011年4月出版的《山西蓝皮书》(即《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报告(2011)》)指出,山西人的“渤海梦”,最早可以推至20世纪90年代末。2006年,山西省工商联被特别吸纳为环渤海经济区理事会成员单位,标志着山西正式成为环渤海经济区的一员。


    从最新进展来看,积极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已确立为山西区域合作的重要发展战略。目前,山西正在“实施东向战略、发展东向经济”,形成了“商品东进、劳务东输、能源东送、产业东接、投资东引、服务东带、交通东连、游客东来”的新局面,积极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已经成为山西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战略。


    目前,山西与环渤海经济圈的区域合作机制已初步形成。山西省已与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等省区签订了合作协议,山西部分市县也与环渤海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确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为山西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实施政府引导扫除了障碍。另外,山西组建成立的各种行业协会、商会和联谊会等活跃在环渤海经济圈区内,区域合作机制已初步形成。


    在合作领域方面,山西也迈开了步伐,由早先的政府主导转向政府推动和市场主导相结合,区域合作领域不断扩大,早先的项目和物资合作已经转向能源、环境、人才和技术等各领域全方位合作。例如,2009年,山西与河北签署了协议,明确在“晋电入鲁”和出海铁路大通道上开展合作。


    同时,该蓝皮书也指出,目前山西在参与环渤海经济圈区域合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山西经济发展落后,结构不尽合理,无法与环渤海地区形成有效的产业协作与分工。


    2009年山西GDP和人均GDP在环渤海七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于第六位和第七位,山西GDP只有山东的22%,人均GDP只有北京的31%。而且,在环渤海经济区内,北京、天津两市产业发展快、定位高,周边地区产业层次则很低,产业的传递梯度落差大,甚至形成了产业“悬崖”,很难形成平衡衔接的产业链。


    另一方面,山西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发展不足,城市辐射能力弱。过分地依赖于能源工业,使山西资源型城市产业特征明显、城市化率低下。 2009年山西省城镇人口比重只有46%。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缺乏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城市经济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为此,该蓝皮书指出,为了更好地参与环渤海经济圈,山西要以“十二五”规划为基础,把推进山西融入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作为扩大开放的主要内容,积极拓展经济合作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其次,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对外招商引资、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等领域出台配套的优惠政策,建议由七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主管领导牵头,建立区域合作协调领导小组,统筹解决各项重大问题。


    该蓝皮书建议,环渤海区域应形成统一的铁路、公路体系规划,整合已有的交通线路。山西要积极促使省内的综合交通规划与环渤海地区的交通一体化实现有效衔接,打造“三小时快捷轨道交通圈”,扩展“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工程,促使毗邻城市“对开对等”互通公交。


   
(以上内容参见《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报告(2011)》,第116~12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