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2011年《慈善蓝皮书》:2010年中国慈善捐赠在灾难与危机中迸发新特点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1-04-26
2011年4月出版的《慈善蓝皮书》(即《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1)》)指出,2010年,对于中国的慈善劝募市场而言,面临与以往不同的特殊机遇和考验。加之自然灾害频发,西南、华北地区干旱,玉树地震,甘肃泥石流等这些特殊因素,导致中国的慈善捐赠在灾难与危机中再度迸发,并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信息技术促使“善路”畅通,普通民众捐赠有路
 
    2010年,互联网、微博和手机短信等技术手段为公民捐赠带来新方便。足不出户,只动动手指头,就能实现有选择的捐赠。“善路不通”的说辞已经被新技术所改变,各大银行开展的信用卡刷卡捐赠,腾讯网上开展的网络月捐计划,中国红十字会的手机短信捐赠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自觉捐赠的公民。
 
    大额有组织捐赠快速上升,2010年大额捐赠额达336.28亿元
 
    根据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的监测,2010年大额捐赠总额达到336.28亿元,其中:1亿元(含)以上捐款60笔,共计217.17亿元;1000万(含)元到1亿元捐款377笔,共计82.68亿元;100万(含)元到1000万元捐款1149笔,共计33.39亿元。
 
    该蓝皮书认为,大额捐赠快速上升,与企业家关注重大灾难、全力支持抗灾直接相关。2010年,中国发生的西南旱灾、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和严重洪涝灾害是引发大额捐赠增加的重要原因。例如,曹德旺、曹晖父子向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赠2亿元用于援助西南旱灾中的贫困户。此外,也有的大额捐赠并非出于救灾目的,例如,王健林捐赠10亿元给南京大报恩寺用于文化保护,属于公益文化捐赠。
 
    慈善组织开发的品牌项目促进了捐款
 
    中国扶贫基金会启动的“爱心包裹”项目,成效与反响都很大。截至2010年6月,该项目汇聚了来自全国31个省市的96万位爱心人士的爱心,募集的善款总额达1.77亿元,受益面覆盖了西南旱区、玉树灾区、全国贫困地区和“5•12”灾区。“爱心包裹项目”正在上升为国内一线的著名公益品牌。
 
    此外,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微尘”品牌也由海滨一隅走向全国,成为全国红十字会系统借鉴的“范式”。
 
    慈善捐赠成为社会讨论与关注的热点
 
    2010年9月,巴菲特和比尔•盖茨联袂来中国举办慈善晚宴,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关于富人慈善的讨论在中国社会上演。“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富人应该回报社会”的观念在中国激起千层浪。慈善晚宴引发的震动,让人们重新思考中国慈善如何发展,富人应该如何行善。
 
    此外,2010年还有多场慈善捐赠的讨论和争论形成社会热点。比如,陈光标“做秀”、章子怡“诈捐”、陈发树股权捐赠、曹德旺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对赌协议、牛根生借道信托、王健林捐10亿援建南京报恩寺、壹基金管理费问题与公募主体深圳落地……
 
    这些由慈善引发的相对激烈的社会讨论,正好揭示了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还有巨大的生长空间。
 
   (具体内容参见《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1)》,第150~15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