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1年《拉美黄皮书》:智利将成为首个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南美大陆经济体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1-04-21
2011年4月出版的《拉美黄皮书》指出,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政治民主是当今各国发展的时代主题,更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在长期深陷发展之困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国家中,智利以其近20年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不仅实现了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成功转型,还即将成为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首个南美大陆经济体,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智利人均GDP将于2011年超过12000美元,这意味着智利在“中等收入陷阱”中滞留长达41年后,将成为率先迈入高收入行列的南美经济体之一。
2010年是中国智利建交40周年,智利“还政于民”20周年。近20年来,智利的发展广受关注。该黄皮书援引学者观点认为,智利可视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样板,“拉美国家长期以来试图超越其被称之为‘欠发达’的现状,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国家实现这个目标,只有智利已经非常接近”。
与智利相比,拉美其他主要经济体则要逊色得多。早在1990年,阿根廷和巴西人均GDP便分别达到了4350美元和3089美元,均高于智利同期水平,但到2008年仍分别只有8236美元和8536美元,均落后于智利的增长速度。2010年,虽然发生了大地震,而且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阴影不散,但智利经济迅速恢复,GDP增长率提高到5.3%,“智利奇迹”再一次续写。
2010年1月11日,智利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签署协议,正式成为该组织第31个成员,也是拉美继墨西哥之后第二个加入该组织的国家,意味着智利从此进入“富国俱乐部”。
该黄皮书认为,在智利将率先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这一现象的背后,相较于其他拉美和加勒比经济体,智利在经济、社会和政治转型等制度层面具有示范性经验:
就经济转型而言,智利民主政府在基本延续了军政府时期奠定的自由市场制度的同时,通过不断加强财经纪律、维护央行独立性地位、稳步推行浮动汇率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等诸多方面的“结构改革”,保证了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稳定,从而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就社会转型而言,民主政府一方面不断提高公共社会支出规模,减贫效果较为明显,成为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样板国家,另一方面加强市场对资源的调节和配置,并辅以有效的社会政策,分别对医疗和养老金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完善,部分地弥补其私有化缺陷,从而降低了穷人的进入门槛,提高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
就政治转型而言,民主政府一方面合理地掌控了“转型正义”的力度,同时又提出了“原谅与忘却”原则,希望得到智利大多数民众的理解,从而实现民主和解,另一方面较好地把握了宪政改革节奏,在积极修宪强化法制的同时,对军队采取渐进式收权,从而保证了转型期间的政治和社会稳定。
基于以上经验,该黄皮书分析指出,在威权统治下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改革并实现经济加快增长既是现实的也是可能的。
智利通过组建联合政府为既定发展模式过渡提供了制度稳定,从而终结了其他拉美国家频发的体制性“钟摆现象”;威权时代建立的自由市场制度所产生的转型预期和制度准备保证了还政于民后社会政策具备“长着人脸的新自由主义”特征,有助于智利社会问题可治理性的持续显现;良好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最终实现政治民主的刚性条件。
该黄皮书结合智力发展道路指出,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根据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并对改革优先顺序事先作出统筹安排至关重要。
(具体内容参见《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发展报告(2010~2011)》,第1~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