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1年《环境绿皮书》:建设宜居城市是应对环境危机的新思路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1-04-20
2011年4月出版的《环境绿皮书》指出,城市是资源消耗的主力军、低碳经济的桥头堡,环境决策中公平正义议题的主战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任必然要落在城市身上。宜居城市应该成为重要的评价和检验工具。建设宜居城市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应对环境和社会挑战的新思路。在史无前例的中国城市化背景下,如何在拉动内需,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打造低碳、宜居的城市,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答题。
该绿皮书指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关于宜居城市的论述,从城市功能的角度来说,都应该具备几个基本的要素:稳定的政治环境,公平和平等的经济机会,有活力的地方或者本地商业活动(这有别于大型、跨地域的商业垄断行业),在大众支付能力范围内的住房,有效可靠的公交系统,清洁的自然环境,公平的公共投资政策和公平且有质量保证的健康、教育和文化服务,以及市民起居出行中的安全保证。同时,有城市公共空间,使市民之间有积极的互动平台和机制,城市可以借此保持活力,听到并尊重市民的声音。
该绿皮书指出,全国已经先后有100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但是很多都流于形式。首都北京也在2005年第一次提出“宜居城市”的理念,将打造“宜居城市”作为北京的发展目标之一。但是,北京宜居城市规划已经批准6年有余,在多项公众有较深感触的指标上却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垃圾和污水等引起的健康风险、高房价带来的不确定性、对公交换乘和堵车的苦恼和积怨都在与日俱增。我们离真正的宜居城市,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该绿皮书同时指出,中国城市的宜居探索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存在机会。2009年底公布并积极征求了公众意见的《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计划明确了实施绿色交通出行工程,并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积极推广新能源环保汽车,加快建设慢行交通系统,逐步完善智能交通体系。该计划还设立了“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初步形成”的目标,并将“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持续完善”列入总体目标。这些城市环境议题和民生话题都是实现宜居城市的机会。
该绿皮书认为,宜居城市的目标应该逐渐被环保组织和社区力量所采纳,成为公众社区实践和政策倡导的新平台,努力让城市环境与民生的议题统一起来。不同的环保组织可以从自己关注的城市环保问题入手,统一到宜居城市的概念框架之下,在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的关键程序上开发更加具体的监测指标和参与机制,使“宜居”成为城市公众关注城市环境治理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具体内容参见《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