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2011年《低碳经济蓝皮书》:发达国家以“碳关税”倒逼中国为碳减排支付巨额成本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1-03-22
中国的GDP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如果中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可能会大大快于国际机构预测,在2020年以前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二氧化碳排放也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鉴于此,2011年《低碳经济蓝皮书》作者之一胡鞍钢教授指出:中国作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必须负起大国责任,承诺减排目标。中国的第十二五计划将把绿色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这将大大推进中国的节能减排与环境改善,为实现中国的对外承诺提供保障。
中国在节能减排上已经做了很大努力
2011年《低碳经济蓝皮书》作者之一、曾任澳大利亚驻华大使的郜若素指出: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面临的危机远比发达国家曾经遭遇过的危机更为严重。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上已经做了很大努力,但国际社会不为所知。中国应当把国内政策融入到国际承诺中去。中国的减排努力将会完全改变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结果。
发达国家以“碳关税”倒逼中国为碳减排支付成本
2011年出版的《低碳经济蓝皮书》指出,目前发达国家普遍主张迫使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自愿进行碳减排的有效政策手段之一为“碳关税”,即对中国等没有在国内征收碳税或能源税、存在实质性能源补贴国家的出口商品根据其碳排放强度征收一定程度的关税。对于中国政府所作出的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0%45%的承诺,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基本不能够接受。包括美、法、英、日在内的许多国家均提出未来将通过“碳关税”等方式,倒逼中国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支付治理成本。作为全球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之一,中国将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哥本哈根会议以来,美、法、英、日等发达国家提出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这对于世界出口第一大国的中国来说影响极大,如果实施的话,中国将要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支付巨大的成本。
该蓝皮书指出,事实上在美国国内,对于碳关税也存在相当多的争议。美国要在2020年对没有承诺二氧化碳减排指标的国家所进口的产品征收碳关税,首先必须在国内对同类产品征收碳税,但美国的钢铁、水泥、化工等部门的行业工会对此持强烈的反对态度,众议院通过的这一法案在保守势力非常强大的参议院是否能够获得通过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抛开各类复杂的政治因素不说,单纯从经济和技术层面,碳关税仍然存在着不确定性。
中国节能减排战略更多是出于未来发展的需要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最大出口贸易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中国的能源和环境是否能够满足经济增长的巨大需求,成为一大疑问。2011年《低碳经济蓝皮书》主编名古屋大学教授薛进军指出: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迅猛的发展中国家,其GDP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但与此同时,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也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使得中国在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批评的对象。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均收入还处在中等偏下水平,因此高速增长仍将持续,城市化率还会进一步提高,经济结构转型至少还需10年以上。这种国内的庞大需求使得中国在能源和环境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逐渐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从而放慢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不仅是因为国际的压力,更多的是出于中国未来发展的需要,虽然国际上有人拿气候变化问题故意作中国的文章,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节能减排的信念不容置疑。
薛进军还建议,中国在积极自主减排的同时,应积极宣传介绍中国应付气候变化的成果,并适当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些碳资金援助和比较实用的节能减排技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诚意和努力。同时,建议中国主办一些联合国气候变化国际会议,形成有中国域名的国际协议(如京都议定书、名古屋协定),举办世界性的节能减排博览会,以扩大中国的影响、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减排的认可度。
碳减排问题上如何将理想和现实统一是一门艺术
该蓝皮书作者、罗马俱乐部成员、原IPCC工作组核心成员,碳排放的卡亚计算式(茅计算式)的提出人茅阳一认为,日本政府提出的削减二氧化碳25%的目标只是一个政治许诺,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日本充其量只能减排1315%,而且边际成本很高,其余的部分必须靠向国外购买排放权和发展核能来完成。
该蓝皮书主编薛进军教授认为,国际社会对减排虽然有许多高指标承诺,但理想与现实有距离,实现起来并不容易。美国因国会和产业工会的反对而不能积极推行减排措施,退出京都议定书、迟迟通不过碳基金法案;澳大利亚推行碳税受阻,即是一例。日本在气候谈判一直很积极,在发展低碳社会方面已创出了“低碳社会”的成功模式,但其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的2010年减排6%的目标不仅没有实现,反而增加了8%。日本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减排25%,但国内产业界反对强烈,表明最多只能削减18%,加上政治原因,使其再三推迟《推动地球温暖化防止法案》在国会的审议,碳排放交易制度的推广也遭搁浅。更令人遗憾的是,日本在坎昆会议上以排放大国美国和中国没有参加为由反对延长京都议定书。
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气候谈判和碳排放承诺是国际外交学,而具体的节能减排目标是国民经济学,前者是理想,后者是现实,如何将二者统一是一门艺术。
(具体内容参见《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1)》,第17、9、32、250、25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