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1年《低碳经济蓝皮书》: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四重压力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1-03-22
2011年出版的《低碳经济蓝皮书》指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以下四重压力:
一、能源结构矛盾突出,煤炭消费占比超70%
该蓝皮书作者之一赵忠秀指出,中国目前面临的压力首先表现为能源结构矛盾突出。在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超过70%,煤炭的采收和利用总效率只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一半左右,碳排放强度大,这既表明中国节能减排的空间很大,也显示目前清洁煤技术应用水平落后,需要通过加快技术研发,加大国际技术合作力度来实现化石能源的清洁化。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京都议定书》的原则,通过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来实现节能减排是可行的制度安排,但在此问题上,拥有先进技术的一方并没有充分考虑中国的发展诉求和节能减排的公共利益,商业利益与公共利益存在着明显的冲突。如果中国煤炭的利用总效率能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则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可以实现减排目标的一半,从而大大降低能源禀赋的碳排放刚性。在技术转移方面,中国迫切需要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基础上来自发达国家的支持和帮助。
二、产业集中度不高,淘汰落后产能遭遇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博弈
该蓝皮书指出,中国面临的第二个压力是产业集中度不高,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所占比重大,能源效率低,节能减排的能力不足。中国大部分制造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碳排放强度大,存在着大量的落后产能。尽管中国政府采取了比较严厉的措施促使企业增加投资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但由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博弈,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很难做到位。相反,落后产能重复建设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中小企业在保障就业方面承担着重要角色,应当对其节能减排更多地给予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而不能只是采取关停并转的简单化做法。在保就业、保民生的目标取向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其节能减排,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也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要克服的主要困难之一。
三、中国制造1个芭比娃娃承受3/4的碳排放却只分享1/10价值增值
该蓝皮书指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第三个压力来自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中国有世界工厂之称,为世界其他国家制造了大量的工业品,其中隐含的碳排放占到了中国碳排放总量的1/4到1/3。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这种贸易地位是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而取得的,既发挥了中国的比较优势,又促进了全球的资源合理配置和生产力布局,符合整个世界的利益。
在现有的世界价值链分布和贸易格局下,中国在制造和贸易环节产生的碳排放与获得的价值增值是严重不匹配的,例如一个芭比娃娃从制造到最终购买的全过程中,3/4左右的碳排放是在中国发生的,但只有约1/10的价值增值留在了中国,碳排放与收益的差别超过13倍之多。这种贸易结构对拥有技术、品牌、渠道、市场优势的发达国家是相对有利的,而对于从事低端制造环节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来讲是相对不利的。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中国不会自我封闭,拒绝贸易,因为那将使中国的福利状况恶化,中国的战略选择是努力促进贸易结构升级,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对于整个世界,没有中国制造的贸易结构是不可想象的,那将使全球的消费者利益严重受损。
四、未来15年将有占总人口30%左右的农村人口进城,增加城镇碳排放压力
该蓝皮书指出,第四个压力来自中国人口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结构的变迁。中国的人口超过13.5亿,在今后15年还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规模增长,目前人均GDP为4000美元左右,按照购买力平价折算达到7500美元左右,且人均收入收入水平在持续提高。中国的人均碳排放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处在很低的水平,但中国社会正处在生活方式发生较大变化的阶段,与发达国家存在生活模式相似性的现象,进一步提升生活水平必然会增加人均碳排放水平,这也是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中国目前有53%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以农业为生。在未来的15年里,将有占中国总人口30%左右的农村人口离开农村,被城镇吸纳,因此较长时期的城镇化对中国的碳排放也将形成巨大压力。未来的20年是中国社会进一步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经济结构升级面临巨大挑战,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这些都构成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环境压力。
(具体内容参见《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1)》,第29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