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2011年《亚太蓝皮书》:亚洲国家经济政策面临两难,将为率先复苏“支付代价”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1-01-14

蓝皮书指出,在金融危机中,亚洲经济率先复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然而,危机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欧美主导全球经济的格局,亚洲经济总体上仍处于附属地位。面对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的差异性,亚洲经济将不得不为率先复苏“支付代价”。

    从短期来看,亚洲国家的经济政策面临两难困境。

    亚洲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打击程度较低,其率先复苏的结果是:一方面国内资产价格在没有经过充分调整的基础上进入了新一轮上涨周期。例如,多数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股票市场价格与房屋价格都呈现大幅上升之势,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已经出现。截至2010年11月,印度尼西亚股市上涨了44%,泰国股市涨幅为35%。 另一方面,经济刺激政策和快速增长已经引发了通货膨胀,为遏制资产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压力,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政策正面临两难困境。

    从中期来看,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亚洲宏观经济政策也面临两难选择。

    对美国而言,亚洲经济率先复苏为其重启数量宽松货币政策找到了“口实”,而且作为全球再平衡的要求,亚洲经济体“有义务”接受美元贬值,缓解美国贸易不平衡的压力。对亚洲国家而言,由于全球总需求增速放缓,离开美国市场就无法实现复苏的可持续。面对美国要求签署“第二个广场协议”,亚洲国家可以拒绝;但面对美元的主动性贬值,亚洲国家却无法完全拒绝。

    蓝皮书认为,作为出口导向型模式的代表,包括日本在内,亚洲国家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一旦美元贬值成为现实,亚洲国家无疑将是最大的受害者。

    此外,亚洲经济的结构性调整被推迟。作为“再平衡”的一方,美国经济已经开始调整:增加储蓄,减少消费。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私人储蓄率已经从危机前的不足2%提高到2010年9月份的5.3%。而作为“再平衡”的另一方,亚洲经济应该作出反向调整:增加消费,减少储蓄,并需要对其多年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做出调整。但是,在现实中亚洲经济的调整并未付诸实践。

    蓝皮书分析指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亚洲经济的率先复苏掩盖了调整的必要性。在危机后的复苏阶段,亚洲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而中国经济复苏对亚洲经济的拉动则进一步降低了中小型经济体调整的动力。对它们而言,美欧消费需求留下的缺口已经被中国需求完全弥补了,至于中国的强大需求来自何方、能否持续下去则不在它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蓝皮书认为,这种短视的战略导向将难以适应后危机时代的发展趋势。如果说这一地区的小国对此可以不负责任的话,那么这一地区的大国则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本篇文章摘自《亚太地区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