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气候变化绿皮书(2010)》新闻发布会暨高峰论坛新闻通稿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0-11-25

一、气候变化绿皮书(2010)编写概况

    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0):坎昆的挑战与中国的行动》是由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以中国社科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名义发布,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气候变化绿皮书系列的第二本年度报告。

     该书由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经济政策分析以及直接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资深专家撰稿,全面介绍哥本哈根会议以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新进展,深入分析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和成效和面临的挑战,力图为读者全景式地展示国际内外应对气候变化关键问题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帮助读者关注和理解坎昆会议各种可能的国际气候政策选择,以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全书大约22万字,包括一篇总报告、四个专题篇及附录,资料翔实,分析透彻、观点权威。对从事相关领域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研究人员、研究生和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于希望了解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动态、政策和行动的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人员、新闻媒体和非政府组织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书全面剖析了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坎昆会议即将召开之际,当前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形势及新进展,介绍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与成效,汇集了国内在未来国际气候制度构建、适应气候变化、低碳发展、碳市场及碳关税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本集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气候外交与谈判、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行动以及气候变化经济学分析于一体的综合性读物。

 

二、内容要点

1. 哥本哈根会议的回顾与反思

    去年年底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形势复杂多变,各方矛盾纵横交错,谈判过程跌宕起伏,斗争交锋异常激烈。哥本哈根会议坚持了公约和议定书的基本框架,确认了巴厘路线图“双轨”谈判的进展,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但各方妥协形成的哥本哈根协议并不尽如人意。例如,在减排目标上,没有明确发达国家的中期减排义务,还试图将发展中国家的义务与发达国家的承诺并列。发达国家力推将2度长期目标的具体划,在发展中国家的坚持下才未写入。在资金问题上,发达国家承诺2010-2012年300亿美元的快速启动资金和到2020年每年筹集1000亿美元资金,但没有明确资金来源和分担计划。有关发展中国家减缓行动的透明度问题,明确要求发展中大国接受“国际协商与分析”,每两年提交一次国家信息通报。哥本哈根会议从乐观到挫折,最后取得有限成果的曲折过程,以及各方的谈判策略和应对,值得深入反思。

  2. 主要国家或集团气候政策动态与策略调整

    在目前的国际气候谈判中,欧盟、美国和代表发展中国家的“77国集团+中国”是三股重要力量。三者谈判立场和策略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国际气候制度进程的走向。

     欧盟最新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显示,欧盟通过内部减排行动,已经能基本上实现其在《京都议定书下》的减排承诺。2007年3月,欧盟宣布了其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20%的单边目标。自2008年以来,欧盟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其能源安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了一系列立法和政策,成为引导各成员国行动的重要基础。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欧盟一直发挥着领导者的作用,积极致力于促进全球性的气候保护行动和制度构建。由于受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欧盟东扩后部分新成员立场有差异,欧盟在近两年来的力度和姿态似乎有所弱化,但其领导者地位在短期内不会被改变。
    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后,气候与能源立法工作重点转入参议院。然而,一年多来,提交参议院讨论的10余部综合性与专门性法案无一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形势低迷、医保法案优先推动、民意支持基础削弱及利益集团争夺加剧等。本届国会将难以完成综合性气候与能源立法的任务,美国也将无法藉此制定新的联邦气候政策,这对于国际社会进一步推进气候合作进程无疑会产生相当的负面影响。美国走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和发达国家中最大的排放国,出于其国家利益的考虑,在气候变化谈判中,态度一直相对消极。中期选举后,《清洁能源安全法案》通过的希望更加渺茫,如何打破国际气候谈判僵局仍是一个难题。
    尽管“77国集团+中国”仍以发展中国家阵营参与谈判,但内部分化日趋严重。中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作为排放大国的地位日益突显。国际上出现了质疑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的声音。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的定位是非常明确的,需要维护自身正当的发展权益。一方面坚持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维护并促进由“巴厘路线图”确定的双轨谈判进程;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促进国内低碳发展。尽管中国在国际事物中的影响力不断加强,但还远不足以决定和控制国际气候谈判的整体进程。正视国际谈判形势和中国所处的地位将有助于确定中国在未来的谈判中所应持有的基本策略。

3. 中国的应对政策、行动与成效

    2005年,中国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约束性的量化节能减排目标,即以2005年为基年,2010年相比2005年单位GDP能耗减排20%,主要污染物(SO2和COD)排放减少10%。“十一五”计划实施以来,中国在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和增加森林碳汇等方面付出艰苦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全球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和重要的贡献。但同时,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中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低碳发展也面临很多约束。不可否认,“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今年部分地区未完成目标出现大面积拉闸限电的现象,这一方面说明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任务艰巨,另一方面也说明促进节能减排的法律、政策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统计、监测、评估和考核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

    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前提出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实际上,任何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历史进程中都没有在15年内实现如此高的强度减排。 可以肯定,“十二五”期间,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节能减排工作不能放松,只能加强。除此之外,各级政府还应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国家和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除中央政府之外,地方政府、企业和NGO都积极行动起来,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低碳城市建设是推动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各地低碳城市建设的试点和实践产生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也需要规范和引导。

4. 坎昆的有限预期与国际气候进程前景展望

    从哥本哈根走向坎昆,国际气候进程也从高预期减排转向务实调整,尽管国际社会对坎昆会议的预期有所降低,但坎昆会议仍在一系列关键议题上面临严峻挑战:

    首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有关“双轨”还是“并轨”的严重分歧并没有终止,仍然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第二,有关全球长期减排目标的具体化,从逻辑上讲,如果2020 年中期减排目标不能明确,2050 年的减排目标没有任何意义。因而,关键是发达国家要明确2020 年中期减排目标,然后才能讨论明确长期目标,或者至少,中期目标要与长远目标相一致。第三,资金方面,哥本哈根协议中的结果是,2010-2012年每年100亿美元资金,2020年增加到每年1000亿美元。由于减排目标的低预期,而且在2010-2012年间的快速启动资金数量较为有限,很可能就这一问题取得突破。第四,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减缓行动透明,接受检验,需要“三可” ,即“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由于发达国家在2010-2012三年各100亿美元启动资金问题上做出积极回应,发展中国家可能“投桃报李”,在透明度问题上做出让步,坎昆谈判可望就这一问题有积极进展。第五,在气候谈判中,欧盟、美国声称要征收碳关税。打着保护气候的幌子,实际上是设置新的贸易壁垒,而保护气候的效果甚微。这一问题在坎昆谈判进程中,难以形成各方可接受的成果。
    在气候谈判中,中国需要争取必要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需要保持参与和合作的态度,向全世界展示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获取和谐发展的外部空间,同时通过自主减缓行动,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积极贡献。由于减排、资金、技术的主导权主要在发达国家,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战略选择只能“顺势而为”。但这并不等于“无所作为”。相反,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应该态度鲜明地继续坚持气候公约所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维护“巴厘路线图”双轨谈判机制,并在推动落实资金援助、促进南南合作、敦促发达国家将中期减排目标付诸行动等多个领域积极参与,有所作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