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0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未来区域经济发展将呈现“群雄并起”的多元竞争格局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0-11-24
蓝皮书指出,金融危机使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入新的重要转折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发生重大转变,开始由不平衡增长逐步转变为相对均衡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由依靠东南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少数一两个地区的单极驱动,正转向依靠包括中西部在内的更多地区支撑的多元化驱动,并呈现出新的特点与态势。中西部“反梯度隆起”,实现了对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增长速度上的超越,四大区域之间相对差距已趋于缩小。特别是曾经依赖东部发达地区辐射和带动而发展的西部地区,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曲线上最先隆起的部分。
2005~2008年,西部地区GDP年均增长20.2%,远高于其他区域,成为四大板块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而东部地区首次成为四大板块中增长速度最慢的区域,年均增长17.3%,低于中部地区的19.3%和东北地区的18.4%。蓝皮书分析认为,这种增长态势一定程度上遏止了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趋势,改变了中国经济总量和生产力布局不断向东部地区集中的局面。
同时,蓝皮书也指出,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虽然已出现相对缩小的趋势,但仍然过大。在四大区域中,东部地区人均GDP提升水平最高,三年间增长了9608元,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增长最少,目前西部地区人均GDP水平仍然是最低的。到2008年,东部地区人均GDP是西部地区的2.34倍,是中部地区的2.17倍,是东北地区的1.43倍。
蓝皮书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要妥善处理区域发展中各方面的关系,走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之路。我国区域发展中依然存在着中西部产业互动关系有待加强、老少边穷和资源枯竭城市面临困难、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区域间低水平竞争等诸多问题。 “十二五”期间,应从多方面着手推进区域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如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建立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促进区域协调互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等。
最后,蓝皮书指出了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路径是实行多中心网络开发,在抓好珠三角、长三角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在环渤海、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培育一批新的增长极和增长区,京津冀都市圈、山东半岛城市群、沈大都市圈、海西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都市圈、关中—天水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都有条件成为新的增长极,由此将形成“群雄并起”、多中心多元化区域竞争格局。
此外,在继续完善沿海轴线的基础上,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沿长江轴线尤其是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开发,加快建设一批新的国家级重点开发轴线,逐步形成“五纵四横”的总体格局。其中,五条纵向的国家级重点开发轴线是沿海轴线、京广轴线、京深轴线(北京—济南—合肥—南昌—深圳)、齐哈大轴线(齐齐哈尔—哈尔滨—大连)、包南轴线(包头—西安—重庆—贵阳—南宁);四条横向的国家级重点开发轴线是沿长江轴线、陇海—兰新轴线、沪昆轴线(上海—杭州—株洲—贵阳—昆明)、青西轴线(青岛—济南—石家庄—太原—银川—兰州—西宁)。通过实施多中心网络开发战略,逐步培育一批新增长极、增长区、增长带和增长轴,由此推动形成全国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本篇文章摘自2010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3:金融危机考验中国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