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0年《生态文明绿皮书》:“紧抓要点、通盘考虑、全面建设、突出协调”,又好又快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0-11-10
绿皮书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又好又快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需要明确思路,突出重点。
绿皮书认为,目前我们可以采取“紧抓要点、通盘考虑、全面建设、突出协调”的思路。
1、紧抓要点
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点。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目标。
解决资源问题,关键在于“保护、节约、提效、开发”并举:保护耕地、林地、草地、淡水等自然资源,并提高其自然生产力;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切实节约能源和水资源;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和科技创新,提高矿石资源和工业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效率;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必须改变以往“末端治理”的污染治理模式,坚持“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3R模式。一方面,加强循环型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减少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排放,提高工业废气达标排放率和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标准,减少一次性生活用品使用量,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提高再使用率,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产生量;另一方面,学习德国、日本等国的先进经验,加强循环型社会建设,变废为宝。
解决生态恶化问题,要提高生态活力,必须坚持“保护与建设并举”战略。一方面,对于独特的森林、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或景观,对于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必须通过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保护。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生态建设。继续落实深化退耕还林工程,切实推进宜林地植树造林工作。
2、通盘考虑
生态环境问题,是伴随着现代化发展过程而产生的,因此,不能为保护生态环境而限制发展,必须放在整个现代化发展背景当中来加以解决。
据统计,发达工业国家的环境污染,一般是在人均8000美元左右时达到最严重程度,之后开始好转。鉴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发展背景,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提出,中国在人均GDP达到3000多美元时,环境污染就会达到顶点。200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300多美元。由于前期发展欠下的生态环境债务太多,我国的环境污染程度严重,并不会在短期内明显好转。但是,不能因为这一点就限制经济发展。
而且,我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尚属于中低收入国家水平,现代化水平也只是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因此,尽管不能再重复西方工业化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国还必须提高人均GDP,并在此基础上转化为人民的真实福利,提高社会发展整体水平。
3、全面建设
从生态文明建设中器物、行为、制度、精神四个层面来看,器物和行为层面是显性的,比较容易感知,也比较容易引起重视。相对而言,制度和精神层面要隐性一些,受关注度也相对较低。四个层面是有机相连的,在建设策略上,我们通过重点测评考核器物和行为层面,也可以引导制度和精神层面的建设。但是,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建设,无论如何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器物层次的建设需要较长时间,比较而言,人们在制度和精神层面的建设,更容易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的时间可能相对较短,而产生的作用却巨大。
只有通过宣传教育,让人们真正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牢固树立了生态文明观念,才能带来制度和行为的改变,才能最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制度革新,生态政策、生态法制和生态伦理规范的出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
4、突出协调
生态文明就是协调发展的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追求。提高各方面的协调程度,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出路。
一方面,要促进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协调。另一方面,更需要促进资源、环境、生态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降低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资源、环境成本,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反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的良性互动。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政府加强领导和管理。
(本篇文章摘自《生态文明绿皮书: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