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2009~2010《武汉城市圈蓝皮书》:武汉城市圈致力建设合理的城市功能分区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0-09-14
       
      蓝皮书指出,武汉城市圈在空间规划中贯彻了主体功能区理念,注重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探索有别于传统道路的发展模式,通过建设“两型”社会示范区,为全国其他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探索的表率。在优化城市圈城镇、农村、生态和交通空间结构的基础上,节约和集约地用国土空间资源,形成武汉城市圈“中心集聚,轴向辐射,成片开发,功能突出”的主体功能区布局。
    1、城镇空间布局
    以武汉为中心,沿沪汉渝高速公路—汉江、汉丹铁路—汉十高速公路、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4条复合轴布局,形成以“一核、一带、三区”为主骨架的城镇空间结构。“一核”——武汉主城区;“一带”——武汉都市区、鄂州市区、黄石市区和黄冈市区共同构成的武鄂黄城镇密集带;“三区”——西部仙潜天、西北孝应安、南部咸赤嘉三个城镇密集发展协调区。引导人口有序转移集聚,稳定武汉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扩大武汉远城区和8市市区的人口规模,提高汉川等中小城市、重点镇的人口规模。在“一核”范围内,坚持环境保护优先,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产减污,改善环境质量;在“一带”范围内,坚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科学合理利用环境承载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增产不增污;在“三区”范围内,坚持保护第一、合理选择的发展方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2、农村空间布局  
    依据距离中心城市的远近,形成近郊、远郊和偏远农村各具特色的农村空间布局,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因地制宜,形成合理的平原型、山区丘陵型、湖区型的农村空间布局,集约和节约地利用农村国土空间,通过“一降二调三稳定”优化城市圈农村空间布局。“一降”——在确保基本农田面积基础上,适度降低重点开发区内农村面积;“二调”——调整农村用地面积比例,减少农村建设用地规模;“三稳定”——稳定农田种植面积、稳定湖泊面积、稳定林地面积。
    3、生态空间布局
    突出“山、水、田、林、路、城”的自然特征,构建“两环、十轴、两翼”的网状生态景观系统。“两环”——沿武汉高速外环和城市圈快速环线建设的环城市圈绿色景观环;“十轴”——沿京广铁路、京港客运专线、京九铁路、武九铁路、沪汉渝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随岳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汉十高速公路等主要交通干线建设的十条放射状绿色景观轴;“两翼”——建设大别山、幕阜山南北两翼生态屏障,建设以生态公益林与基本农田为主体的生态绿楔,保护林草地为主构成的“绿脉”和由水体、湿地组成的“蓝脉”地带。加快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逐步恢复生态平衡。在禁止开发区域,坚持强制性保护,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严格监管,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和破坏。
(本文章摘自《武汉城市圈蓝皮书: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