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0年《城市蓝皮书》:大力改善二、三线城市就业与生活环境
来源: 作者:本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0-08-23
蓝皮书指出,随着社会发展与公共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二线、三线城市将成为农民工市民化和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新去向、新空间,成为缓解大城市人口就业的新空间载体。目前世界69亿人口中,生活在城市的人口总数已达35亿人,其中的52%生活在5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中国今后新增加的城市人口也主要以生活在中小城市为主。中小城市生活环境便捷,而住房、交通、食品等基本生活成本与大城市相比较低,市民化的门槛低。“十二五”期间要加大这些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帮助新的市民成员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二线、三线城市的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将会带来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城市和居住地选择观念的转变,这将促进人才的地区均衡分布。目前中国城市出现的部分大学毕业生离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向地方城市流动的新趋势体现了人们的理性意识的增强。也就是说人们开始把职业和生活综合起来加以评价,选择一个最适宜的城市谋求生存与发展。以武汉、成都、重庆、福州、南京、杭州为代表的二线城市在城市体系中属于次位城市,但是城市功能结构齐全,生活环境比一线城市更加轻松自由,对青年人具有巨大吸引力。城市对于职业者来说是工作空间,对于生活者来说则是生活空间。宜居的城市应该具有满足人的工作与生活二元需求的复合能力。人的价值取向不同,选择城市的标准是多元的,评价权重也不同,二线、三线城市之间经济、社会资源配置的非一致性将可能推动人口合理地分布在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实现有序的城市空间格局。地方中小城市要加紧制定人才战略,海纳百川,广揽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篇文章摘自2010年《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