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蓝皮书指出,进入新世纪,中国信息化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显现。曙光
在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方面,中国的信息化与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正在使中国传统产业的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中国的通信服务业、金融业、民航业等,已经成为完全建立在“以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基础”之上的、典型的信息时代的现代服务业部门,并由此派生出许多信息化的新兴产业部门。
中国通信服务业“脱胎换骨”,已经从传统的语音通信服务业中走出来,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通信服务业,各种增值服务令人眼花缭乱。“中国电信”的“号码百事通”业务自推出至今,持续快速发展,年语音搜索量超过14亿次,签约企业超过240万户。
中国金融业的信息化水平,就基础设施而言,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并开始走上整体规划、集约经营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证券业和保险业的信息化也有了惊人的发展,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接轨。
信息化对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影响为许多人所始料未及,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信息化装备正在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信息化迅速与广大农民结缘。2009年末,中国开通互联网的乡镇比重提高到99.3%,开通互联网的行政村比重提高到91.5%。
在第二产业方面,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早在2004年,中国制造企业每百人拥有计算机21.83台,已经超过意大利等国,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已经可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系列产品,建立了一批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和科研基地。中国水下机器人技术已经步入世界前列。
除此之外,蓝皮书指出,我国在政府网站、网络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截至2009年底,全国.gov.cn域名已经开通49730个,是1997年的153倍。在社会建设领域,我国信息化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在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信息化发展的成就特别值得关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连接了分布在全国200多个城市的高校、教育机构、科研单位2000多个,用户超过2000万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学术互联网。中国绝大多数高校、逾60%的中职学校、70%的普通高中、39%的初中和12%的小学已经建成了不同程度的校园网。
在分析我国信息化面临的形势时,蓝皮书指出,今后,信息化的国际竞争,将主要围绕“三争”展开:即争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和产业、争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争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应用水平在全社会的普及。另外,我国还面临着信息化核心技术缺失的严峻挑战,目前许多部门适用的通用计算机CPU和基础软件90%仍依赖进口,都对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最后,蓝皮书指出,下一个十年,信息化仍将是全球范围内推动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仍然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重点,信息化与全球化加速推进的趋势不可逆转。
(本篇文章摘自2010年信息化蓝皮书《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