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蓝皮书指出,尽管2009年的国产电影形势喜人,可是这一年在院线上映的影片当中,只有《大明宫》一部是西安曲江影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作品,其他再没有来自陕西影视制作单位的作品上映。在整个中国电影产业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之下,陕西的电影产业却没有分得一杯羹。事实上,无论是从占有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还是从影视公司的数量和实力来看,陕西都应该在国产电影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陕西的电影只有行业而无产业,始终没有跟上全国发展的大形势。之所以如此,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1.从历史上来说,改革开放之后,陕西电影便没有走上一条良性的商业化道路,甚至可以说是逆商业化而行。西安电影制片厂是陕西最大的电影制作机构,它是第五代中国电影的摇篮,是中国电影史的书写者之一。可是,在面临市场经济转型之时,西影却无力走出自己以艺术为主的惯性轨道,既无法融入主流的商业社会,也很难继续扛起那面艺术的大旗。
2.对于地域产业格局来说,陕西缺乏电影产业本身应具有的内部产业格局和较为成熟的产业链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文化产业体制也随之转型,而陕西始终未能走出旧体制的阴影。产业链条的缺失与分散,制作单位与发行放映院线的背离,成为陕西电影产业最大也最为根本的问题所在。
3.从产品制作上来讲,在电影受到空前瞩目的历史机遇之下,陕西依然没有生产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电影产品。对于商业的产业链条来说,开始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具有极高使用价值的电影产品才能在观众当中形成口碑效应。但是,陕西在这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像《集结号》、《建国大业》这样大品牌、大投资的电影作品,还是《李米的猜想》这样中小成本的口碑作品都是空缺的。因此,对于市场风向的正确解读,对于当下文化氛围的敏锐观察,对陕西电影产业来说应该是当务之急。
4.陕西电影产业缺乏有效的集合效应,缺乏有影响力和认可度的品牌。商品的生产意味着流通的开始,不过,由于电影消费是一次性的,与普通商品不同,所以电影的流通环节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即特别依赖于品牌效应。电影产业的品牌效应不仅仅体现在明星上,还有名导演、名编剧,以及有著名作品的知名公司,等等。但是,回望陕西,无论是西影集团、曲江影视投资公司这样大规模的电影制作单位,还是民营的影视文化公司都不像华谊一样有品牌人物坐镇,或者公司本身已经拥有品牌价值,所以制作出的电影产品不能获得那么多的社会关注。
5.电影艺术作品和商业产品的双重属性决定了美誉度对于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陈凯歌、张艺谋等导演之所以能够造就系列的艺术与商业品牌,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他们得到过国际或者国内的专家、协会或者观众的认可,这种认可不仅是对于电影作品本身的艺术奖励,而且也成为创作者、制作公司的一个艺术与商业标签。可是在这几年中,陕西电影没有或者说很少获得国家级大奖如金鸡奖、华表奖等,除了《隐形的翅膀》在各电影节上拿到了相关奖项之外,真正进入院线的大多数电影却没有得到各大电影节的认可,也就失去了提升创作者品牌价值的机会。
我们可以看到,正是陕西电影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缺失,导致了整个电影产业前景堪忧。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先客观地看到我们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在宏观比较之后,才能把握时机,找准问题,推动陕西电影产业的发展。
(本篇文章摘自《陕西蓝皮书:陕西文化发展报告(201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