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文化蓝皮书》指出,2009年堪称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转型之年”。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凸显了文化产业的特殊优势,为中国文化产业参与国民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发挥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作用提供了重大契机。文化产业最终不负人们的高度期待,在多数领域实现了超常增长,成为国民经济整体性复苏中最为亮眼的领域。
2009年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一)文化体制改革继续保持强力推进态势,既着眼于盘活体制内存量,也通过开放准入而进一步实现增量发展。2009年文化体制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宏观经济形势的要求、数字和网络技术的进步、文化消费需求的释放以及民间创业激情的迸发,对体制改革形成“倒逼”机制,引发了存量和增量领域出现联动态势,推动体制改革走向突破。
(二)数字新媒体受到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替代性选择的影响,在3G拉动下出现了多业联动的发展态势,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媒体汇流并走向移动终端的趋势日益明显,并罕见地出现了出版、广电、通信多行业联动的局面,越来越成为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亮点。
(三)文化产业开始和国民经济战略性产业实现联姻,展示出了一个新的“文化经济”或者“创意经济”时代的美好前景。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变化发生在动漫产业与相关衍生产品和授权产品行业。
《文化蓝皮书(2010)》指出,宏观经济运行从“保增长”向“调结构”的重点转变凸显了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的重要性,对文化产业既是机遇也是压力。文化产业是代表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承担着参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性职责,必须保持一个快速增长的基本势头;文化产业又是一个转型中的产业,自身也面临重大的结构调整任务,必须从转变发展方式中获得新的推动力和增长空间。
未来中国文化产业是否能够持续发展,承担起参与经济结构调整的责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构调整是否有效,发展方式转型是否到位。因此,我们必须按照《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的“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这一基本原则,高度关注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技术结构、区域布局结构的调整问题,为下阶段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健康的增长动力。
(本文摘自《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