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最大限度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成为我国教育发展关键
2009年9月8日,由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教育改革和人力资源研讨会暨2009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教育改革和人力资源发展问题,依据教育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国教育和发展的中长期战略,对我国未来教育需求的发展和劳动资源配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预测,并发布了《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0》。
《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教育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但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人口受教育状况存在以下明显差距:第一,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05年,美国该指标为13.63年,日本为12.9年,比我国高出5年左右。第二,人口预期受教育年限也有很大差距。2005年我国该指标为12.3年,而2000年美国已达到14.7年。第三,发达国家教育处于长期稳步提高的过程,中国则出现大起和大落。美国分队列的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变化平缓,且随时间呈稳步增长趋势。相比之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在队列间起伏较大,且各队列随时间递增幅度差异较大。第四,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主要差距产生于12~14岁年龄别在学率的陡然下降。实际上,我国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表现与此几乎完全相同。
基于以上调查统计数据,绿皮书指出,为适应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我国教育发展应该从结构和效率入手,在争取实现更大资源投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未来我国改革与发展教育体制、促进人口文化素质的快速、稳步提高,应当重点考虑以下方面。
第一,继续加大国家教育投入总量,提高国家财政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
第二,抓住人口转变契机,合理分配资源,重点发展学前教育与高中和高等教育。受近年来生育率下降的影响,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小学阶段在校生规模将出现下降趋势,初中阶段在校生规模也将在相当程度上出现类似的下降趋势。相比之下,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与高中、高等教育发展程度仍相当有限。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在稳定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基础上,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应逐步“双向延伸”——向学前教育与高中、高等教育倾斜。
第三,切实考虑我国目前城乡、地域间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对农村地区以及全国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实行对口支援,从教师、经费等方面保证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
第四,扭转目前我国各阶段教育投资中公共支出的结构性失衡的局面,适当扩大高等教育的社会投资比例。鼓励社会办学,通过竞争机制营造良好的、充满活力的教育市场;同时,通过教育投入与产出管理机制的改革,以市场导向培养人才,综合发展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动态平衡。
最后,未来我国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必须重视终身教育的发展,鼓励和培养已就业人口接受继续教育。这一方面可以解决历史时期因社会变迁等原因导致的教育中断对个人发展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发展终身教育有利于提高我国现阶段劳动力的素质,解决就业结构层次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阻力等现实问题。
(参见《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P3, P121~P122)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