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能源、农产品价格影响亚太地区稳定
《亚太蓝皮书》指出,2008年国际能源及农产品价格产生了巨幅波动,其主要原因是世界新兴经济体高增长导致的国际能源资源供需结构矛盾的深化,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海啸对包括国际能源资源市场的巨大影响。东亚地区在2008年先后受到国际商品价格波动和金融海啸的影响,各经济体渐次出现经济停滞或衰退。随着国际金融海啸的影响向东亚实体经济的持续扩散,国际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已被其完全覆盖,各经济体相应完成了从“紧”向“松”的经济政策转换。
蓝皮书指出,2007年到2008年国际能源及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2007年下半年开始到2008年7月,全球原油、贵金属、粮食等原材料商品价格达到前所未有的高位。期货价格在2008年1月超过100美元/桶,之后持续攀升,7月,原油价格创下有史以来最高价格147美元/桶。粮食价格如小麦、大豆、玉米、大米等也都刷新了历史记录。然而,到了9月,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国银行收购美林公司,AIG的信用评级被下调,直接席卷全球的美国金融海啸爆发。随着金融海啸不断升级并开始向实体经济扩散,人们对全球经济不景气,尤其是对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衰退的担忧不断加深,导致国际能源及农产品价格快速回落,至
此次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的高涨,主要原因在于世界能源及农产品的供给能力不能满足新兴国家经济增长所带动的世界性需求的增加,在这一结构性供需矛盾的基础上,受世界资本市场巨幅波动的影响,即原本投向与“次贷”相关的证券商品的投机资本转而流向以安全为重要目标的商品期货市场,由此增加了国际商品市场波动的幅度,成为本次国际能源及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2008年前期能源及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原因错综复杂,如供需矛盾、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等;之后美国房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则是导致能源及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挫的重要原因。
蓝皮书还指出,以油价为代表的能源及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能源及农产品价格的稳定与否同样也影响东亚地区及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能源及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扬,使东亚地区主要依靠进口原材料的国家贸易条件恶化,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失;更使大部分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剧增,经济增长受到考验。而随着美国金融海啸向实体经济扩散,全球经济整体陷于下滑通道之中,东亚地区各国也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经济增长的减速。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