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的“复活”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恰恰在某些资本主义西方人士迫不及待地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的时候,同样在西方,一种肯定、发展、呼唤、向往和重新评价马克思主义的声音由弱渐强地发了出来;也同样在西方,各种调整、创新、坚持、发展和努力实践马克思主义价值的进步力量在不断地整合与发展。
一、英报刊文惊称:马克思的幽灵又回来了!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80~90年代全面展开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伴随着资本在全球的扩张,西方国家借此“东风”,缓解了“滞胀”(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促进了经济发展,首先成为这一进程的受益方;而面临改革开放新任务的社会主义国家却没有都经受住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考验,苏东地区改革受挫,社会“改向”,世界社会主义陷入“空前”的曲折。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直被认为是现实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开始不断受到各种各样的质疑和责难,社会主义“失败论”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消失论”等,一时沸沸扬扬,甚嚣尘上。
然而,经济全球化真的可以如这些叫嚣者所愿为马克思主义判上“极刑”吗?最近英国《金融时报》(
二、两大民意测验:马克思依旧“人气最高”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西方有两次影响重大的有关马克思的民意测验,其结果都非同寻常、令人震惊。英国广播公司在1999年进行的一次“千年最伟大思想家”网络评选活动中,卡尔·马克思得票率高居首位,远胜于排名第二、第三和第四的爱因斯坦、牛顿和达尔文。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又进行了一次“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哲学家”的调查,马克思又以28%的得票率再次荣登榜首,就连大卫·休谟等重要哲学家均远在其后。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结果。英国《观察家》评论由此大发感慨:“自从20世纪柏林墙倒塌起,很多资产阶级学者就不断宣称马克思已完全与时代无关了,可是资本主义固有危机的不断爆发却又把马克思带回历史舞台。”为马克思立传的英国作家弗朗西斯·惠恩在最近一篇有关《资本论》的文章中也总结道:“马克思并未被埋葬在柏林墙的瓦砾之下,他真正的重要性也许现在才刚开始显现。他可能会成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
三、系列学术会议:西方再掀马克思主义研究热潮
在西方,学术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就再次掀起了一股研究马克思主义热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从巴黎、伦敦、柏林到东京、纽约的一系列国际性大型马克思主义学术会议的召开。1995年9月27~30日,在法国巴黎召开了首次“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与会者上千人,均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支持者。就此,法国《人道报》的新闻标题称:“马克思引起了轰动”;《解放报》在《马克思没有死》的文章中指出:“这次会议的成功使我们得以测试马克思的现实性,它集结了全世界的知识分子和广大的公众,证明马克思主义获得了新生。”此后,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在法国每三年召开一次。最近一次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即第五届大会于2007年10月3~6日在巴黎召开,大会的议题是“替代全球主义、反对资本主义与世界政治的选择”。这届大会共分12个学科和专题进行讨论,同时举行了4次全体会议,议题分别是“全球化替代运动与反对资本主义”、“替代的方案:宣言与构想”、“反抗中的拉丁美洲”、“为了斗争的世界性”。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国社会主义论坛。这届大会是又一次世界马克思主义者的盛大节日。此外,在英国伦敦、德国柏林,以及在欧洲以外的美国和巴西,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马克思主义会议,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回归。
四、各党派传承创新:马克思的幽灵原来从未离开
苏东剧变之后,西方的各种进步力量其实从来也没有放弃马克思主义,他们始终都在进行着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探索。
首先,各国的共产党当仁不让地成为发展与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苏东剧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为走出困境,各国共产主义政党普遍组织全党认真反思,调整政策:他们在苏东剧变性质和坚持共产主义方向上达成共识,认为苏东剧变不是社会主义终结,要坚持共产主义目标;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各有新意,认识到社会主义是自由、平等、人的解放和消灭剥削,要更加突出民主的地位和人民的参与;又在基本否定苏联模式的同时都主张从实际出发,重视各自的民族特点,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立适合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其次,社会民主党内的革新。社会民主党内的革新派为解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断涌现的诸如福利国家的危机、社会民主主义模式的失灵等新情况,也提出了试图超越老派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思想框架或政策框架的“新第三条道路”,从而实现了社会民主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转型。尽管它还有比较明显的局限性,但仍是在某种程度上借用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是承认马克思主义传统价值和理论来源的进步理论。
再次,一些左翼政党也有许多传承与创新。比如,“红绿运动”(生态主义与社会主义组合)的发展,“全球化替代运动”(专门针对资本全球化及其后果)的崛起,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创新,等等。原来,马克思的幽灵从未曾离开过西方世界,马克思的幽灵从未曾离开过任何需要它的地方。
五、“复活”绝非偶然: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依然旺盛
马克思主义的“复活”令人欣喜,但马克思主义回归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是不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原因有三。
第一,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理论、一种科学价值、人类文明的成果,所以不论怎样,后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应分享和继承这一成果。
第二,因为马克思主义所产生、发展的历史因素依然存在,没有消失,所以马克思主义也不会消失。马克思主义的使命是揭示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最后解放,所以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基础,只要资本主义存在,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过时!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恰恰成为马克思主义复兴的原因。不可否认,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但却因其固有的局限性而产生了更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比如,新自由主义在西方政策实施中的结果最终导致了大量“不稳定因素”和“虚假泡沫”,不仅使经济长期不能走出“萧条”,反而引起国内进一步的“两极分化”。它还导致了资本主义矛盾的全球化并引发了各种危机,十多年来,俄罗斯的“大面积倒退”,拉丁美洲的“经济波动”,亚洲的“金融危机”,非洲沦为“更加边缘化的大陆”……都表明了资本全球化的局限,体现了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马克思主义复兴的必然性还在于它是千百万人的实践成果,还在经历着不断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科学的、发展的理论,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理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发展着的理论永远不会过时。
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任何理论一样,必然面临着社会的考验和历史的筛选。伴随着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自身也在经历着观念的更新、政策的调整、力量的整合、流派的嬗变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有发展也会有挫折,有高潮也会有低谷,有坚持也会有扬弃,无论东方西方,无论过去现在,我们每一个处于马克思主义自身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与发展过程中的人,都应当有充分理由相信: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与发展始终具有其必然性。正如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萨特所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没有枯竭,依然年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