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08年3月17日-19日,英国前首相、现联合国中东特使布莱尔在日本出席20国集团能源与环境部长会议,应中国外交学会邀请顺访中国,在中国企业家论坛上演讲,会晤国务院温家宝总理,邀请部分资深学者共进早餐,商谈低碳发展。中心副主任潘家华应邀出席了3月17日布莱尔私人顾问专题讨论和3月19日的小型早餐会,就有关问题进行了交流。
3月17日随布莱尔抵京的私人气候政策顾问肯伯约见三位学者,通报布莱尔关注的主要问题,探摸中国学者的观点与态度。肯伯称布莱尔50%的时间执行联合国中东特使的使命,一小部分时间写自传,其余时间全部用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肯伯介绍,布莱尔特别希望能够形成全球共识,在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减排50%。为了这一目标,中期可以做什么,近期如何采取行动。关于2050年全球减排50%的目标,潘家华认为:(1)基准年至关重要。是1990年,2000年,2005年,还是2010年?显然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接受与发达国家相同的基准年水平。(2)目标也需要分化。发达国家需要高出50%的减排,发展中国家甚至还需要增加一些排放。(3)等比例减排,是当前排放不公平现实的延续和认可。以美国为例,当前美国年人均25吨二氧化碳,如果减50%,年人均仍高达12.5吨,即使减80%,人均尚有5吨,高出当前世界平均水平和中国人均排放近20%。如果发展中国家也减排50%,在常规技术进步条件下,连基本生存排放都难以保障。(4)人口变化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欧洲、日本未来人口稳中有降,美加澳则稳中缓升,而发展中国家将有大量增长。显然,2005年减排50%的目标,需要更多更深入的探讨。
潘家华进一步认为,实现低碳发展关键在于发达国家的示范。如果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可以低至当前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从长远看,发展中国家没有必要高碳发展,因为碳与生活质量可以没有任何关系。如果发达国家可以实现零碳社会,发展中国家亦会亦步亦趋,奔向零碳社会。但是限于经济技术和制度条件,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同步。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低碳目标的速度,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的支持。至于中期和近期行动,与远期目标的考虑,并没有实质性区别,关键在于发达国家的减排绩效、示范和援助。
布莱尔在3月19日的小型早餐会上,并没有谈长远和中期目标,而转向当前中国行业的减排行动。他认为,中国电力消费增长过快,煤电比例过大,需要提高能效、应用碳的分离、捕获与埋存技术、发展核电。中国的建筑物(供热、制冷和家电)、交通运输均有节能减排的潜力。国家能源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大地表示,中国的发电装机还至少需要增加5亿千瓦,煤电为主的格局不可能在中期有根本改变。科技部全球变化办公室副主任吕学都认为,核电是零碳能源,但核电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铀矿资源短缺和核废料处理均构成制约因素。
潘家华针对布莱尔的问题也谈了自己的观点:(1)技术进步的效果无疑积极的,但技术进步需要时间,需要投入,而且其动态特征表明其锁定效应不可避免。例如,碳捕获与埋存技术〔CCS〕,在2030年前似乎难于大规模商业应用,其高额成本不仅涉及资金,还涉及能源消耗,需增加20%-50%。对于能源紧缺的中国,显然有困难。(2)资金和技术的缺乏,是提高能效的最大障碍。1980年代末潘家华在英国念书时,英国住房就基本上是双层中空保温玻璃,潘家华现在住的建于2000年的单元房,仍然为单层玻璃。由于资金技术水平的提高,当前北京的商品房多为双层保温门窗,但对于大量的中低收入人群,购买高标准住房、改造低能效用房,显然存在资金障碍。如果在资金和技术上,能够解决高能效的增量成本,将大大加速能效提高。(3)低碳消费至关重要。例如,汽车燃油效率提高一倍,但数量增加二倍,排放总量仍会大幅增加。而且,由于经济全球化,中国的产品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在中国境内消费。因此,发达国家的低碳消费的示范效果会比技术进步和生产侧减排更好。
在交谈中,布莱尔的一些观点值得重视。第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排放增长,是其关注的焦点,多方探讨降低排放的各种可能;第二,对技术进步抱有很大希望,建议技术合作;第三,对核能、水能等零碳能源的观点有根本性转变,处于支持态度。可以预见布莱尔会利用其政治家的影响力,对中国施压;但同时,也可能为中国低碳发展促成国际合作的更多机会。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