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由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首部中国政府创新蓝皮书《和谐社会与政府创新》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蓝皮书指出,近年来,中国各级政府通过改革和创新比较有力地推动了和谐社会建设,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过,目前政府该和创新还面临许多障碍,这直接制约了政府作用的发挥,甚至政府行为在某些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
政府创新,指的是各级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更有效地完成基本职能,对理念、制度、机制、政策等所做的具有创造性的调整、更新和设计。
近年来,各级政府通过改革和创新比较有力地推动了和谐社会建设,并且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
第一,对于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给予了及时回应或解决,减少和避免了局部存在的问题和矛盾。2003年以来到2007年10月,在国务院召开的176次常务会议中,半数涉及经济、民生议题,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2007年中央政府的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食品药品安全、医疗服务、教育收费、居民住房、收入分配、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方面还存在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土地征收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仍未能根本解决。不少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针对这些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做了大量切实的工作。
第二,在增加公共服务数量的基础上,公共服务质量也有所提高。这与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以及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直接相关。公共服务数量的增加不仅出现在城市里,也发生在农村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公共服务质量的改善表现为环节程序减少了,服务效率提高了,服务机制更加开放透明了。比如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到2007年6月,国务院部门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1806项,占总数的50.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取消和调整了半数以上的审批项目。相当数量的地方政府把公共服务水平作为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标。
第三,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有所加强。在社会经济变化迅速的时期,弱势群体的出现,甚至数量的增加是必然现象。关键是如何为他们提供基本保障,以使他们也能享有自己的公民权利。农民、下岗职工、妇女很容易成为弱势群体。对他们的保护,除了要制订具体的政策措施外,还要建立基本的保障制度。据介绍,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31个省市都已经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了2068万人。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参保人数2007年6月末分别比2006年末增加565万人、1249万人和127万人;农民工参加工伤和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增加525万人和321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保障对象达到2068万人,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大幅提高。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
第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日益得到社会公众以及各级政府的重视。尽管有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在环保意识增强的同时,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还很弱,环保目标被地方政府抵制。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目前全国大部分省级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只有70%左右,地市级只有40%左右,部分地区县以下企业和乡镇企业仅为20%左右。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成为社会的基本共识,并且得到更为切实的实践。环保志愿者数量的增加,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各级政府陆续把环境保护纳入考评体系并有意识调整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等都说明了这点。
第五,政府在完善社会管理职能的同时,管理能力、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也有所提高。中央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职能,各级政府除了改革和完善现有机构外,还加快了相关领域的立法速度。通过扩大参与提高法律质量,对政府官员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常规性和针对性,建立比较完整的问责机制,从而保证政府更有能力按照民主、法治、透明、责任等原则履行自己的职能。
(本文数据资料来源:《中国政府创新蓝皮书》P024-025)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