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08年《温州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蓝皮书指出,当前温州社会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多样性的变化,正朝着现代化方向调整,各种现代化结构因素已经出现,但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较,温州社会结构转型存在着滞后的问题,与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尚未形成。蓝皮书还指出此判断是基于以下几点理由做出的。
1.城乡结构存在相当程度的失衡
温州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依然存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依然很大,已经成为温州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极为严重的社会结构问题。温州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省居第一,在全国内地各城市中排名也高居第三,农民人均纯收入却处在全省的平均水平。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相差达到15410元,温州已经成为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地区。从城市居民和农民的人均消费支出比较看,城乡差距也逐步扩大从消费结构看,城市居民在衣着、交通通讯、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比重都要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此外,城乡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水平的差距呈扩大趋势,尤其是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公共产品供应与城市比有很大差距
2、区域差距不断扩大
温州是浙江省区域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在所属的市、县中,人均GDP高的乐清、瑞安市是人均GDP低的泰顺、文成县的4倍。同时温州各地区社会发展水平差距也十分大,即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鹿城区社会发展水平指数比全市社会发展水平总指数高出19.2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的还有龙湾、瓯海、瑞安等三地,社会发展水平最低的为文成、泰顺两个县,其社会发展水平指数分别比全市社会发展总指数低29.04和32.61个百分点。
3.社会阶层结构不够发达
近30年间,温州产生了不少千万、亿万富翁,同时存在相当数量生活极度贫困的穷人,家庭收入明显两极分化,贫富差别呈扩大趋势,温州已经成为一个阶层贫富差距很大的地区。在2000-2006年的六年间,城镇居民10%最高收入户与10%最低收入户的收入之比从6.2倍上升到9.1倍,扩大47%。2006年吉尼系数达到0.5707,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从温州城镇居民收入近7年的变动轨迹以及经济增长的势头看,温州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及收入差距在2008年仍将处于上升和扩大阶段,城镇吉尼系数也将会呈继续上升或扩大的态势。以社会中间阶层为主体的呈橄榄形的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有待形成。据1%抽样调查,按职业划分,温州中间阶层占33.3%,产业工人占44.77%,中间阶层的比例偏小。中间阶层中的服务人员有相当数量属传统服务人员,素质比较低,收入少,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现代服务业人才稀缺。工人比重偏大,主要是体力劳动者,技术工人工严重短缺,高级工以上的技术工人更少,占技术工人的比例仅为6%,与国家要求的20%以上有较大差距。
4.人口结构欠合理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生育水平整体上呈平稳下降态势。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由1978年的23.20‰、18.41‰下降到2006年的13.60‰和9.20‰。累计少出生人口250多万,但是温州人口总量多,增长惯性大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6年时间,温州市净增人口24.44万人。温州市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据2006年1%抽样调查显示,温州市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31.0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比例4%。另外,温州市流动人口众多,高素质人员外出,低素质人员流进,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温州整体人口素质。此外,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预测结果显示:在21世纪上半叶温州市65岁及以上人数将呈现持续增长之势。 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已开始显现,这对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数据资料来源温州蓝皮书P11—P14)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