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发布《北京蓝皮书·经济》指出
北京已率先进入后工业经济时代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07~2008)》日前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蓝皮书指出,北京已经率先与全国其它地区进入了以服务型经济为主的后工业经济时代。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于1973年在其开创性著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后工业社会这个概念。他从社会演化的角度,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化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他认为,后工业社会以信息为基础的智能技术同机械技术并驾齐驱。贝尔提出,后工业社会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在经济方面,由产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性经济;从职业分布看,专业与技术人员阶层处于主导地位;从核心原则看,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从未来发展方向看,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从决策制定看,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理论可以看出,衡量一个经济体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准和依据既不是GDP的总量规模也不是人均收入的水平,而是经济和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转变。后工业经济时代是以服务性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70%为其典型特征。
2006年以来,北京市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随着北京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突破70%,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达到70%,北京已经率先于全国其他地区进入了以服务性经济为主的后工业经济时代。
蓝皮书还指出,北京率先于全国进入后工业经济时代并不是偶然的,这种跨越式的发展背后的深刻背景和原因。
1、北京进入后工业经济时代是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提升的必然结果。
从1998年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超过60%以来,直到2002年接近70%达到69.2%,服务业所占比重一直逐年上升,然而2003~2005年,第三产业比重有所回落,一直在70%以下徘徊,直到2006年,一举突破70%,达到71.3%。2007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达到71.7%。
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一方面,北京2003~2005年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徘徊,是因为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缺乏制造业尤其是现代高技术制造业的支撑。随着这几年北京市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使北京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具备了一个更加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北京确立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创意之都的发展战略,确定了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这就直接带动了北京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
2、北京进入后工业经济时代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客观结果。
近年来,大规模的服务业跨国转移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趋势之一。一方面,世界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及服务业态与经营模式的不断创新,促使服务业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跨国公司不得不通过将一些低端的服务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来降低其服务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将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与这些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也需要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
北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首都,在承接国际服务业跨国转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北京从1995年开始,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就已经突破了50%,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为北京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条件。另外,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在高端人才和科技知识方面的储备非常丰富,具有承接大规模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巨大潜力。
从实际情况来看,服务外包已成为当今国际服务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北京近几年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的外包,据统计,北京承接服务外包的产值大约占到全国1/3的比重。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众多“接包”企业,正在北京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以华道数据、爱诺新泰等为代表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以九五太维为代表的呼叫中心,以康龙化成为代表的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企业,以和声创景为代表的创意设计外包企业等。
(资料来源《北京蓝皮书••经济》P10-13)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