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长株潭城市群蓝皮书《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2008)——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研究》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蓝皮书指出,中部六省经济核心——长株潭、武汉、南昌、郑州、合肥、太原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显示,长株潭产业竞争力仅次于武汉居第二位,但与武汉相比,差距还很大。而且分开来看,长沙居中部第四位。
该评价采用两级指标体系,包括产业资源竞争力、产业结构竞争力、产业创造竞争力、产业产出效率竞争力等四个一级指标和23个二级指标,使用主成分分析。
评价结果显示,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核心,其产业竞争力最强,虽然长株潭城市群位居第二,但与武汉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长沙稍落后于郑州位居第四,株洲和湘潭的产业竞争力与中部六省经济核心城市的产业竞争力相比处于明显劣势,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长株潭城市群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劣势与困难。
(1)经济总量偏小。长株潭城市群虽然是湖南省“一点一线”战略的重点区域,其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均占了全省近1/3强,但与其他发达城市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一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从而辐射与带动能力有限。2006年长株潭城市群GDP总量仅为杭州的52.3%,广州的46.6%,苏州的58.6%;而从人均GDP看,长株潭城市群为2.13万元,分别为杭州、广州、苏州的41%、33.8%和34.6%。上述城市人均GDP指标已达到工业化高级阶段水平,长株潭城市群在这一指标上与发达地区差距很大。二是与中部地区发达城市武汉和郑州市比较,也存在一定差距。2006年长株潭城市群经济总量虽然比武汉市、郑州市多,但人均GDP均比武汉市、郑州市少。
(2)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一是传统型农业还占据较大比重,“粮猪型”农业的基本格局尚未改变。二是工业产业层次也较低、新产品少。工业产品以中低档为主,新产品开发滞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新产品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少,特别是起龙头作用和打入国内国际市场的名牌产品更少。三是第三产业层次偏低。目前长株潭城市第三产业主要是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如其中餐饮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就高达40%左右,而较高层次的为生产服务的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技术、风险投资、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还不够发达,比重偏低。
(3)工业规模偏小。2006年长株潭城市群工业增加值总量达1037亿元,与全国35个省会及重点城市(含直辖市)比较,居第12位。长株潭城市群工业规模相对偏小:一是企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长株潭区域内独立核算企业平均产值和资本金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7%和50%。二是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相对较低。2006年长株潭城市群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6.7%,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居末位,比占比最高的郑州市低10.5个百分点,表明长株潭城市群工业发展与其他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4)经济外向度不高。长株潭作为湖南省内开放度最高的城市群,近年来对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对外开放在广度和深度上均不断拓展,成为外商投资的一个新的热点。但从长株潭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看,总体存在经济外向度低,开放竞争力弱。从进出口总额看,2006年,长株潭城市群实现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48.9亿美元,虽然占全省66%,但进出口总额仅为杭州市的12.6%、深圳市的2.1%、武汉市的61%,与合肥市(48.8亿美元)基本相当,表明长株潭广泛地融入世界经济所要走的路还很长。
(5)行政上的障碍偏重。长株潭作为三个独立的行政区域,在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湖南省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协调领导小组”协调三市一体化。在一体化试验阶段(1982~1987年)和总体规划启动阶段(1997~2005年)尚能起到宏观协调、高屋建瓴的作用,但进入规划具体实施阶段,这种组织结构就显得不规范、不完善,还不能形成稳定的体制结构,对规划的加快实施就显得力不从心,难以面面俱到,也不能利用行政命令强制统一。这些体制和机制性障碍致使长株潭城市群陷入“区域规划难落实,城乡发展难统筹,资源要素难整合”的“三难”困境,进而导致长株潭的产业发展难以真正一体化,产业竞争力无法有效提升。
(本文数据资料来源于:《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2008)——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研究》P229-234)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