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汪信砚: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xiaoshui   发布时间:2009-08-26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汪信砚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这本书里面有一篇文章,就是《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本次首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上,他以这篇文章为基础,作了题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报告。

 

在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化研究过程中,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有了很多的进展,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但是方方面面还存在一系列误区,最突出的表现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对于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范式地位缺乏应有的自觉意识,当前和今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首先应该确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对于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范式地位,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整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应有的范式,而且也是整个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有的范式。因此尽管我在这里把话题限制在我的专业领域以内,我在这里谈的只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问题,但是我认为我所提出的问题和我提出的一些看法对于整个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是有普遍意义的。

    第一,为什么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首先涉及到范式的概念,所谓范式,按照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说法就是学术共同体的研究者们自觉认同或共同持有的一套信念、原则和标准,它是共同体成员们基于指导研究活动的一种公认模型或模式,决定了什么样的问题有待解决,规定了一个研究领域的合理问题和方法,并由此形成一种连贯的学术程度。简单来说,范式解决对学术研究的理论目标、概念框架、解释原则、评价标准等等的总概括,在我看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化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按照毛泽东的说法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立足于中国实际来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审视、反思、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动和促进中国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又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用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和强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特色。

   二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当前现实相结合,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察和分析中国的当前现实,从中提升出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性的哲学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创造性回答,指导中国的当前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此外,由于中国的具体实践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特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内在着包含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具有这样一些规定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我所说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应有范式。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我的意思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该紧紧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样一个中心任务来展开,它的理论目标就是要在当代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它的概念框架,它的解释原则应该源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否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应该成为衡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问题和成果的意义的标志。这有三个方面: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本质特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特殊性质这三个方面,对于这三个方面,我在这里不一一展开,我想强调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该有两方面的规定性:一是它是当代中国的,应该具有当代中国的特色;二是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因此在我看来,要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有的放矢这样一种科学态度。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实践的最鲜明主题,和当代中国最大的具体实际,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特别是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二,必须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走向世界,要与当代世界上的其他哲学研究展开积极的对话,特别是要对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我觉得必须建构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使自己的对象与问题、观点与方法、概念框架、表达方式等等都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来说,这样的学术话语体系只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础上形成。

三,必须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按照马克思本人的论述,真正的理论创新总是源自一定时代和时间的需要,总是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基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自觉立足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需要,积极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只有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研究范式才能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第二个问题,以往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样一个应有的研究范式偏离。我们前面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应有范式,但是我们回顾建国以后50多年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走过的历程,我们看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不同的时期都这样那样地偏离了这样一个应有的研究范式。近年来,哲学界有人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走过的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或者叫三种范式,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实际就是建国以后的头30年的教科书范式,20世纪80年代教科书改革范式,以及90年代以来的后教科书范式。并且认为,这实际上也是当代中国文科,就是当代中国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历程,当代整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所经历的三种范式。

虽然我并不完全同意这样一种划分,因为这样一种划分确实存在着某种简单化的倾向。但是对于我所要讨论的问题来说,我觉得这样一种三阶段论仍然是一个有用的分析框架。建国以后的前30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遵循的的确是一种教科书范式,这种教科书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总得特点就是以阐述和完善哲学原理教科书为目标,与通行的原理教科书作为基本的概念框架、解释原则、评价标准,显然这样一种教科书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严重偏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个阶段遵循的可以完全称为教教科书改革范式,以教科书改革为中心任务,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重构教科书体系。但是教科书改革范式规范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仍然只是从哲学原理教科书中来寻找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因此,它在知识方式上与教科书范式规范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并没有什么不同。可以说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展的过程中,教科书改革范式充其量只是一种过渡性改革范式,这种范式及其所规范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它仍然是偏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应有的范式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根据上面所说的三阶段论,和这个阶段相适应的是后教科书范式,但在我看来,有人说后教科书范式基本特征是有体系意识向问题意识的转变,整个中国文科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但在我看来,所谓后教科书范式,它实际上是没有范式的,或者说没有形成新的统一研究范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缺乏公民的关注和热点、焦点问题,存在着统一研究范式这样一个情况下,学术研究中必然会涌现出一些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展过程来看,在教科书范式和教科书范式所规范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是有这样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的,比如说80年代,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人们一窝蜂讨论时间标准问题、时间唯物主义问题、主体问题等等,在文学、史学等其他领域中好象也是这种情况。但是在90年代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人们的理论兴趣日益泛化,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能够引起人们共同而持续的关注。因为我们再也看不到像以往那样的热点、焦点问题。

二,缺乏共同的问题意识。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确实表现出从体系意识到问题意识的转向,但是问题在于在90年代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人们虽然关注过研究大量理论问题,但是并没有形成共同问题意识,就是人们在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提出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意义的,怎样去解决问题等等方面并没有形成共识。

 

三,缺乏共同的目标、信念和评价标准。在90年代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人们确实研究了很多问题和领域,但是人们往往并不真得的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这些研究,这些研究的意义到底何在?至少人们在这些问题上并没有形成普遍的共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人们提出了很多新词、新说,但是这些东西我们可以说是张三的创新或者是李四的创新,很难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四,整体研究思路出现了严重分化。近十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表现出了几种不相同的研究思路,比如回到文本的研究思路,关注现实的研究思路,立足于基本理论创新的研究思路,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思路等等,这种整体研究思路上的分化已经使得前面讲的统一学术传统化为乌有。它是9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确实统一的研究范式最突出的表现。90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上面我们所讲到的缺乏统一的研究范式种种表现,正是科学家库恩所说那种科学发展过程中,新旧范式交替时期,也就是科学危机时期的典型征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可以说正处在这样一个旧的范式已经失去了约束力,新的范式还没有形成的这样一个危机时期。可以说,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从来没有像这样一个时期,特别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于到底应该如何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这样一个问题众说纷纭或感到迷茫与困惑。

在我看来,要走出目前的危机状态,要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必须自觉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

 

第三个问题,如何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确立中国化的范式。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要使人们自觉地认同或珍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还有很多困难,有很多工作要做。我觉得,最为紧迫、最为紧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教条主义早已经臭名昭著,但是我觉得它始终是阴魂不散的,在90年代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可以说教条主义是卷土重来,甚至成为一种时尚,并且主要采取了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文本崇拜。大家都知道,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准确、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为基础,但是在近年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些人并不是一般的强调对文本的研究,而是把文本研究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归结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的研究。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研究,从而陷入了一种以文本崇拜形式表现出来的教条主义。这种文本崇拜形式的教条主义在我看来,不过是历史上的老式教条主义,就是王明式教条主义的一种新版本。

 

汪信砚:第二是对洋教条的迷信,就是一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居然把某些现代西方哲学家的理论和观点奉为教条,最突出的表现为以“西解码”、“西品马”、“西誉马”,这是主要的表现形式。我觉得尽管这两种形式的教条主义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同根本上丢弃了中国的根本实际,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立足点,我觉得不从根本上破除这两种形式的教条主义就不可能真正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第二必须纠正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性质的误读,其中最严重的误读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化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归结为20世纪西学东渐时代的一个组成部分。之所以说它是一种严重的误读,这是因为首先这种观点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看作是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内强的入侵而潮水般涌入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歪曲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其实这种观点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这样一个命题来替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命题,曲解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实质上是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事实。

这种观点还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与进化主义在中国、实用主义在中国等等相提并论,混淆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的西方近现代思潮之间原则界限,实际上完全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化的意义,如果不纠正,这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性质的严重误读,就不可能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真正确立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

 

第三,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行正确学术定位。近年来学术界有人主张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个层面,这就是学术层面与政治层面。认为政治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当前现实相结合,它属于革命家、政治家的事情。学术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指吸取和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这才是学者们应该干的事情。

在这种概念来看,以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之所以存在着学术含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就是因为缺乏准确的学术定位,经常越位到政治层面去,干扰了本属于革命家、政治家的事情,这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学术定位我觉得很成问题。其实,研究中国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与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其中应有之意,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作为学术事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也就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更应该关注中国当前的现实,我们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为了解决中国当前现实中的问题,为了解决当前中国现实中的问题,寻觅思想资源。所以不纠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术地位上的偏差,我们也不可能真正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最后,必须明确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之间的重要区别。我这里提的范式,作为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以往讲的作为一个领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间是有重要区别的,我们以往也不能说不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但是我们以往一直是把它作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现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相并列的一个领域来强调的、重视的,也取得了很多成就。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现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这样一些领域研究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国化的发展,甚至是无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的。作为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情况就不同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研究范式来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意味着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为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意味着前面讲的具体研究领域都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理论目标,概念框架、解释原则、评价标准。可以说,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属于一种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样一个领域的研究,属于一种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要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确立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就必须突破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狭隘理解,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真正成为一种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