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社会蓝皮书 《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公布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902元,同比增长9.8%
2005~2006年:中国收入分配问题与展望
2005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中央财政加大了转移支付力度,但收入分配领域的主要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居民内部差距、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差距以及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差距继续扩大。不仅如此,劳动要素分配地位的下降、公共服务分配形势的严峻以及国有部门分配秩序的紊乱也给2006年的调控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需要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稳步促进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提高,在教育和医疗改革中更加注重公平,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建立健全收入分配宏观监测机制,以逐步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合理化。
一、2005年:收入分配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财政放权让利的力度。
从预算情况来看,2005年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57%,中央财政总支出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61%,其中中央本级支出占26.2%,这三个指标比2004年预算执行结果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预算执行情况来看,2005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4.6%,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增长10.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1%;全国财政支出同比增长15%,其中中央财政支出增长1.5%,地方财政支出增长20.9%。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预算数据来源于财政部
(二)城乡居民实际可比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2005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902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同比增长9.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2450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同比增长11.5%,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城镇居民1.7个百分点,延续了上年的发展趋势。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三)区域间和城乡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继续拉大。
2005年前三季度,从工业增加值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增长情况来看,均呈现出中西部地区加速并显著快于东部的特点。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这两大战略启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开始显现。但中西部地区农业的比重较大,工业的基础比较薄弱,而东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较高,基础也很雄厚,因此短期内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产值差距还很难显著缩小,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呈持续扩大之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省与最低省之比达到2.36,超过2004年的2.31倍;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最高省与最低省之比接近8倍,而上年仅为4.1倍。各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现金收入的变异系数继续扩大,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2005年江苏省城镇居民家庭按五等分的最高收入户和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超过了10倍。根据非劳动收入增长快于劳动收入的幅度推算,预计全年全国城镇内部居民家庭按五等分的最高与最低收入户的人均收入差距可能会接近6倍。农村居民家庭内部按五等分的最高收入户和最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差距将在7倍左右,仍高于城镇。城乡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出现了严重的入不敷出,有10%的城镇最低收入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超过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一半的农村贫困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超过人均纯收入,对这一情况需要加以高度重视。
(四)城镇非劳动收入增长仍然快于劳动收入。
国家统计局对全国54500户城镇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工薪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9.3%,比上年同期11.8%的增长率有所下降,增长速度慢于人均可支配收入;而人均财产性收入实现了17.2%的同比增长,人均经营净收入甚至实现了38.1%的高速增长,增速比上年同期大幅提高14.4个百分点。随着非劳动要素参与分配的深入,劳动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持续下降。政府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加大了调节力度和转移支付力度。但仅靠转移支付是不够的,还需要切实完善劳动立法、加强劳动司法和执法。
(五)收入分配进一步向行政性垄断行业倾斜。
2005年上半年,全国主要行业的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实现了同比19.1%的增长。其中,具有行政垄断性质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率高达73.7%、65.5%、89.2%。从业人员增长情况与利润增长出现很大的反差,在各主要行业实现平均从业人员增长6%的同时,上述三个行业从业人员增长率为-0.5%、0.7%、0.9%。垄断行业利润水平大幅提高,而从业人员的进入却受到严格的限制,由此可以推断其从业人员收入增长水平也远高于一般行业,并且呈现出内部人控制加强的迹象,不利于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合理化。
从企业景气指数来看,2005年各行业平均在130%左右,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在190%以上,烟草制造业、铁路运输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分别在180%、160%、170%左右,说明垄断行业增收前景普遍较好,它们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将继续提高。这种不正常的状况还扭曲了产业链,使产业内部的分配形式恶化。比如,同属石油行业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出现了大幅的利润下降,2005年上半年同比降幅高达124.8%;同属IT行业的计算机服务业企业景气指数只有110%左右,与电信业差距很大。各主要行业利润增长情况和景气指数均来源于《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5年有关各期。
二2006年:收入分配问题的发展趋势预测
(一) 劳动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将继续下降
目前,工资性收入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已经下降到75%以下,工资总额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已经由“六五”的15%下降到“十五”的12%。这是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必然结果,有利于发挥经济主体的活力,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发展。但在收入再分配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会受到冲击,制约中低收入群体共享经济成果。
在中国的生产函数中,资本要素效率提高速度是劳动要素效率提高速度的900多倍。杨宜勇、顾严、李宏梅:《中国收入分配现状、问题及“十一五”期间的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58期。如果完全按要素进行分配,只讲效率优先而忽视兼顾公平,那么劳动收入的增长必然会慢于资本收入的增长,而且两者的差距扩大速度会比城乡收入差距扩大速度快得多。资本所有者和资本权力控制者的收入增长速度就远远高于一般劳动力报酬。这是市场经济本身对效率的追求造成的,属于市场失灵范畴。不仅如此,转型经济中的制度缺失造成了劳动要素更大程度的利益损失,劳动者报酬被拖欠、最低工资保障线标准过低以及大部分公民不能享有最基本的社会保障等问题,都是制度缺失导致劳动要素地位下降的集中体现。这种情况迫切需要政府来纠偏,否则容易导致收入分配的极化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制度的核心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我们认为,只有确保劳动收入的稳定持续增长,才能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否则就会与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某种程度的背离。因此,政府有责任弥补市场本身的缺陷,并加快完善相关制度,维护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确保劳动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主体地位。
(二)公共服务的分配形势更加严峻,影响未来收入分配公平
教育是公共服务最重要的内容,不仅是提升人力资本的最主要途径,而且还承担着缩小未来收入差距的职能,与未来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休戚相关。
2005年上半年,财政教育支出同比增加251亿元,增长17%,其中教育事业费的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2005年春季学期开始,政府对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约140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中小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并逐步开始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中央和地方财政为此安排了40多亿元的专项资金,这一政策努力值得肯定。但也应看到,新增受益学生占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比重还不到30%,而且还有大量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根本没有进入学校,还不断有在校学生辍学。如果仅考虑解决在校生的问题,只要在“十一五”期间继续保持同等的财政支持力度,2010年就一定能够在农村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但如果要做到人人享有义务教育权利,那么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此外,投入结构也有待进一步合理化。上述40多亿元的义务教育专项资金中,由中央政府承担的还不到1/3。作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的基本权利,义务教育的发展有赖于中央财政发挥更大的作用。
非义务教育对未来收入分配的影响作用时滞比较短,影响也更加直接。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调查,家庭户均年可支配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60%以上;其中,硕士及以上高学历者的收入在高收入人群中排名第一,月人均收入在一万元以上,是高收入群体平均水平的1.6倍。这说明,非义务教育中的高等教育对未来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很大。但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在产业化的进程中片面强调了效率,越来越不重视公平。高等教育收费确实在短期内增加了教育消费,拉动了内需。但在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尚未实行、贷款和奖学金制度不完善的条件下,这实际上是强制性消费,而且还造成了强制性储蓄。从动态角度看,强制储蓄的总量肯定会超过强制消费,不利于消费需求的提升。从整个教育体系的公平性来讲,免费或者低收费的高等教育与中国的发展阶段并不适应;但从高等教育本身的公平性来看,迫切需要加快配套制度的完善,尤其是助学贷款制度的完善。
职业教育也是解决未来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我们对31个省份各层次在校生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某地区职业中学在校生人数占全国职业中学在校生总人数的比重每提高1%,该地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之比就会提高0.12个百分点。职业教育不仅能够有效缩小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有利于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而且对区域收入差距的缩小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目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有待于切实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指导,从体制和技术两个层面予以支持。
公共服务分配形势比较严峻的还有医疗保障。改革开放之初,医疗保障几乎覆盖了中国所有的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但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191个成员进行的卫生体系绩效评价中,中国卫生业绩综合评价列第144位,总体建康水平列第81位,人均卫生费用占有量列第139位,社会内部卫生费用分配的公平程度列第188位,属于世界上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另据2003年10月进行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无任何医疗保障的农村人口高达79%,城市人口为45%。城镇居民年人均医疗支出增长速度高于可支配收入近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年人均医疗支出增长速度高于纯收入超过9个百分点。医疗保障直接关系到低收入群体未来的收入。在广大农村地区,有大量因治病而致贫返贫的农民。温家宝总理曾经发问:“现在农村有多少人是生在医院里的,有多少人是死在医院里的?”引起了全社会对农村公共卫生的关注。除农村地区以外,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医疗保障,尤其是大额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还比较低,制约了城镇内部分配的公平化。
(三)国有部门分配秩序紊乱,将进一步增加调控难度
政府着力于提高劳动要素收入、促进教育机会公平,只要站在裁判员的立场上,通过财力投入、法律制定、严格执法以及制度建设就可以解决问题。但要解决国有部门自身的收入分配问题,无疑需要更高的调控水平。
一个主要的难题是对国有垄断行业收入的调节。“十五”以来,国有垄断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增速明显快于各行业平均水平,工资以外的福利水平更是令一般行业望尘莫及。实际上,国有垄断行业与一般行业的收入差距与它们之间经济效益、劳动强度以及劳动复杂程度的差距关联性较低,收入差距既脱离了按劳分配原则,又脱离了效率优先原则。收入水平与垄断地位、与国有资产控制能力成正比。而这些行业又大多属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需要在这些行业中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如何规制国有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如何促进垄断行业收入的透明化,如何建立垄断收入向全民所有者转移的机制,都是较难解决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另一个难题是国家公职人员工资制度的改革。中国总体的公务员工资水平偏低,与公务员群体的实际工作压力不协调,客观上造成了体制外收入管理的混乱。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公务员收入的区域间差距呈不断扩大之势。一些发达地区尝试一次性提高公务员工资水平以适应地区消费水平,遇到了较大阻力,结果只能采取发放制度外津贴等办法。“明补”让位于“暗补”,隐性收入占实际收入的比重越来越高,反而加大了中央政府调节的难度。国家公职人员的收入调节表面上看来是政府内部的分配问题,实际上涉及了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居民差距等多个方面,处理起来非常复杂。
三促进收入分配合理化的政策建议
(一) 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
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切实保障他们的收入。首先是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其次是适当提高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再次是增加离退休金的水平。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提升还会遇到一些阻力,主要是观念上的误区,认为这样做是在走福利社会的路。实际上,我们并不是要加重经济发展的负担,而是要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分享经济成果,至少应保证基本生活开销。农村低保试点可以与现行的救济、救助和救灾制度结合起来,城镇低保和离退休金标准的提高可以与相应的消费水平结合起来。在地方财政大幅增收的情况下,适当提高保障标准,财政是有能力负担的。
(二)稳步促进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提高。
以中国目前的劳动者构成来看,最有希望成为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的无疑是国家公职人员。在短期内,规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保证劳动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主体地位是稳步促进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的重要途径。“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将提高到1600元,包括机关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在内的工薪收入者将直接受益,劳动收入得到进一步保障。此外,还应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促进公职人员收入分配合理化,保证劳动收入的合理增长。公务员收入制度的完善,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公务员基本工资,由地方财政负担;根据地区差距确定补贴水平,由中央财政调剂。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完善,应注重分类管理,区别具体职能和增收能力,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改革和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资以外的劳动收入增长的保障,关键是完善再分配制度,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强化劳动执法和监察。
(三)在教育和医疗改革中更加注重公平。
教育是影响未来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只有促进教育机会的公平,才能使未来的收入分配更趋合理。2006年政府首先应继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为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义务教育奠定基础。其次应加快完善助学贷款制度,使更多的贫困大学生能够顺利从高等院校毕业。再次应调整现行的职业教育布局,以就业为导向,依靠行业企业,重点在开发区附近和卫星城兴办职业中学和中等技术学校。除教育以外,医疗也关系到未来的收入公平,应在城镇促进大额医疗账户可持续支付能力的增强,在农村建立更广泛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降低未来医疗支付,提高中国医疗卫生费用分配的公平程度。
(四)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财政转移支付的着力点还应放在城乡间和区域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个重大历史任务来强调,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以及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任务,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五)建立健全收入分配宏观监测机制。
收入分配宏观监测机制的重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城乡生活困难群体的收支状况调查,以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及时调整救助水平;二是农民工工资支付状况的调查,以通过劳动监察和执法切实确保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劳动收入;三是行政性垄断行业利润增长和收入分配的监控,以促进从业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薪酬增长的正常化。此外,还应为未来收入分配的合理化做以下两项基础性工作:一方面应逐步建立个人收入监测体系,实行个人收入双向申报制度和推广财产实名制,为物业税、遗产税等存量税种的开征铺平道路;另一方面要规范垄断收入的使用,可以通过部分收归财政统一管理、限制垄断企业的利润分配权力等途径,建立垄断所得向全民所有者转移的机制。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