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4年3月27日,《印度洋地区发展报告(2014)》蓝皮书(主编汪戎,副主编朱翠萍、万广华)在北京发布。这是继2013年的中国首部印度洋地区发展蓝皮书之后,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与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第二部《印度洋地区发展报告》蓝皮书。本年度的蓝皮书全面分析了印度洋地区战略态势、双边关系与多边关系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等内容,集中展现了印度洋地区在国际体系多极化转型过程中的发展趋势,并为中国继续推动着这一地区向着多极化竞争和合作的方向发展,成长为国际体系转型的真正力量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对策建议。
报告指出,中国对环印度洋区域外交主动性的增强是中国整体外交思路转型的结果;维持和发展与印度洋地区国家的双边和多边关系,是中国构建更加有利于自身的国际体系的助力;中国的南亚和印度洋政策,应该立足于长远,保持耐心,量力而行,坚持广泛多边参与,充分发挥地区合作机制的重要性,主要依靠市场手段,以共赢的方式扩大自己的影响力,通过渐进的、有层次的政策与策略实现国家利益。
报告认为,印度洋地区是中国战略通道的关键地域,在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对于中国都有着相当的重要性。印度洋沿岸是中国主要的贸易路线和贸易通道,也是中国能源生命线之一,为了确保自己的正当利益,维护和平崛起的战略通道,中国必然需要加强在印度洋存在。然而,对中国来说,在该地区完全依靠自己的硬力量确保利益的实现,这一策略成本极高,也不现实。在现阶段,中国的考量主要是在该地区提高国际地位,树立大国形象,利用公共秩序保证海上通道安全的同时,积极尝试建立补充性的通道备份,形成有效对冲,避免其他国家以海上通道安全讹诈中国。
同时,南亚、印度洋区域一体化进程始终在低水平徘徊,印度洋沿岸地区彼此之间的连接和关联薄弱,建立地区整体议程难度很大,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将是该地区长期并存的结构性因素。因此,通过多边合作机制来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依然是未来中国的南亚和印度洋政策的主旋律。中国应当在该地区通过发挥世界和地区大国的影响力和取得中小国家的支持,进一步加深各国间的合作,密切国家间的贸易联系,强化各国间的利益相关性,最大限度的减少贸易摩擦。共同应对环境和气候挑战,促进宗教与民族和解,扼制恐怖主义和走私贩毒,推动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等提供新的机制探索,以实现新型大国关系在国际体系变化过程中的重塑和发展。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