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4年3月27日,《印度洋地区发展报告(2014)》蓝皮书(主编汪戎,副主编朱翠萍、万广华)在北京发布。这是继2013年的中国首部印度洋地区发展蓝皮书之后,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第二部《印度洋地区发展报告》蓝皮书。本年度蓝皮书的主题是印度洋地区国际关系,全面分析了印度洋地区竞争与合作的战略态势、安全形势、双边关系、多边关系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等内容,集中展现了印度洋地区在国际体系多极化转型过程中的发展趋势,并为中国继续推动这一地区向着多极化竞争和合作的方向发展,成长为国际体系转型的真正力量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对策建议。
报告指出,印—太平洋概念迅速浮出水面且备受关注,源于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在内的世界和地区大国争夺印—太平洋地区权利和影响力的战略考量。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政策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战略竞争,而东印度洋沿岸主要国家和西太平洋沿岸主要国家之间经济关系上表现出来的不对称性相互依赖,增加了潜在冲突的可能性。然而,印—太平洋概念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印—太平洋地区国家的冲突必然会进一步上升,竞争与合作将是长期并存的结构性因素。
蓝皮书副主编朱翠萍认为,亚洲崛起首先需要印度洋和太平洋两大地区的融合,这两个地区通过马六甲海峡相连。当前,印—太平洋地区成为各国瞩目的焦点,源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意义上的考量。但地缘政治战略的主要目标是为地缘经济服务的,是为了进一步拓展资本和商品在这一地区的流通空间。从这个意义,印度洋地区和太平洋地区已经在战略上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当前,印度洋地区内部的经济联系还很弱,但近几年印度洋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发展潜力巨大,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不过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有待于通过与西太平洋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合作才能得以实现。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国家如果能够抓住机遇,相向而行,尽快就地区安全行为规范、合作机制等达成共识,发展对称性相互依存,会进一步加深各国间的合作,密切国家间的贸易联系,强化各国间的利益相关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贸易摩擦。基于这样的战略主旋律,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共谋发展将是区域关系的总体趋势,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各自国家的经济实力,还能够造福于各国人民,并将惠及整个亚太地区,进而在稳定全球经济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