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5年9月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4-2015)》发布会暨“中国企业在非洲经营面临的问题与出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召开。
黄皮书指出,近年来中国在非洲软实力的建设主要面临来自“西方批评”和“非洲担忧”的双重舆情挑战。
在中国企业以及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非洲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目的地。中非关系发展过程中聚焦了崛起大国“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几乎所有阻力和矛盾挑战,比如西方抹黑中国的“新殖民主义论”、“掠夺资源论”以及非洲人权组织对中国企业遵守当地法律和环保投入的质疑等等,因此对中非关系过去十多年发展历程的观察如同一面镜子,可以折射我们软实力建设过程中的不足和挑战,“非洲或许可成为中国提升软实力最重要的试验田。”
近十多年来,尽管中非间的高层互访频密、经贸纽带也日益紧密,但与西方相比,中国在非洲的政治影响力、外交亲和力、道义感召力以及文化影响力都还有较大距离,中非间在价值观的对接以及市民社会间的交往方面也存在很大提升空间。由于西方在非洲进行了数百年的殖民统治,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可谓相当广泛和深厚,又由于我国在对非工作中长期以来注重对“硬实力”的投入、但在“软实力”方面投入不足,因此,从在非洲软实力影响方面看,西强我弱的格局短期内仍难打破,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建设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前,中国在非洲软实力的建设主要面临来自“西方批评”和“非洲担忧”的双重舆情挑战。由于殖民主义的历史,西方长期以来把非洲视为自己的“后院”和“狩猎领地”,出于对其在非洲既有利益和影响会受到冲击的一种担忧和警惕,以及更深层意义上的中西方在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发展合作理念与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西方从整体上对中国崛起的防范和恐惧等因素的作祟,近十年来包括不少政界和学界人士在内的西方舆论可谓开足马力,对中非关系进行了许多负面报道和所谓“新殖民主义论”和“资源掠夺论”等指责。总体来看,虽然近年来所谓“新殖民主义”的抨击调门在中非互利共赢合作这一铁的事实面前有所降低,但残渣余火犹存,随时可以结合一些中非关系中的负面个案进行较大规模的舆论炒作,对中国在非洲软实力的建设构成主要的舆情挑战。
来自非洲的舆情挑战主要以“怀疑”和“担忧”的形式出现,即认为非洲方面的“赢”体现不足,“怀疑”中国对非经贸合作的“双赢”属性,“担忧”非洲大量进口中国工业制成品会影响到非洲自身的工业化进程,“担心”现在这种以非洲进口制成品和出口矿产资源为特征的不断扩大的中非贸易是在重复过去“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不平等经济贸易结构”,等等。由于非洲遭受长期殖民统治的“历史记忆”十分深刻,加之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历史欠债太多,非洲各界对资源外流比较敏感,对快速体现中非合作的实际成果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急迫感。
另外,由于语言、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再加上中国在非洲从事经贸活动的百万大军在融入当地社会方面明显存在差距和不足,非洲人和中国人在个体层面的沟通和了解远没有西方人和非洲人之间顺畅和自然。中国与非洲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严重不足,在非洲听不到“中国声音”。
推进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建设是一个渐进和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至少需要抓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坚持秉承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理念与原则,用正确“义利观”指引“升级版”的未来中非关系;培育和夯实发展中非关系的新的政治基础,让“中国机遇论”深入人心;加大对非援助力度,特别是要增加民生援助和人道主义援助的比重;话语权建设和软实力提高还需要找准“讲好中国故事”的重点和切入点;综合和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主动塑造中国形象;进一步提升“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大力推动中非文化交流。
(参见《非洲发展报告(2014-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9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