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5年8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民族发展蓝皮书:中国民族发展报告(2015)》在京举行。
蓝皮书指出,历史赋予中国最重要的基本国情是国家统一、民族多样。这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传承发展、“五方之民”及其后裔互动不懈铸就的国家特性。习近平指出:中国历史上维护一统而又重视差别的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多民族及其聚居地区的差异性,同样需要我们牢固树立维护统一而又尊重差异的理念。在中国近代百年遭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概念伴随着中国仁人志士探索现代国家之路的奋斗应运而生。这一概念成为中国从封建帝国向现代国家转变过程中、中国民众从臣民向国民转变过程中,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认同标志。对此,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和定义:“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万人口,组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苗、瑶、番、黎、夷等几十个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最爱和平的民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简单地说,中国的各民族是历史性的民族,中华民族则是中华文明历史孕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培育的现代国家—民族。对这两个层面的“民族”,习近平在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这样一个大家庭的历史基础,是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国家结构的统一与多样,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赋予我们理解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现实国情。
(参见《民族发展蓝皮书:中国民族发展报告(2015)》p15-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8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