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15年8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民族发展蓝皮书:中国民族发展报告(2015)》在京举行。
自1999年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来自中央政府和其他省份的对口支援使得西部地区一方面获得了大规模的建设资金,另一方面也获得了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技术与人才。依托外部驱动力的帮助,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了提升。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民族地区并没有将外部的人力、财力和技术转化为内生驱动力,在摆脱贫困和实现现代化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强的依赖性。依据罗斯托“起飞理论”中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来看,当前民族地区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正长期徘徊于由“准备起飞阶段”向“起飞阶段”转变的过渡期内。由于内生发展动力的缺失,一旦离开外部驱动力,民族地区就将“跌落”至地面。现行的国家援助行动存在的不足,制约了民族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形成。一是依赖大规模外部投资驱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难以为继。二是以矿产资源开发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模式产业关联度低、就业吸纳能力有限,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小;产业利益大量流出西部地区,这对培育区域经济的内生发展能力极为不利。三是西部大开发中有关科技教育的政策并未带来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长足发展,区域创新能力不足仍然制约着西部地区的内生发展。四是西部大开发政策“偏区域、偏经济、轻个人、轻社会”的理念导致的持续失衡的社会经济差距,直接制约了西部地区内生发展能力的培育。
(参见《民族发展蓝皮书:中国民族发展报告(2015)》p205-2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8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