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海洋社会蓝皮书》提出对中国海洋社会发展趋势的展望
来源:海洋社会蓝皮书  作者:海洋社会蓝皮书课题组   发布时间:2015-07-13

  2015年7月10日,由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海洋社会蓝皮书:中国海洋社会发展报告No.1(2015)》发布会在北京与长沙两地同时举行。蓝皮书提出中国海洋社会发展趋势的未来展望。

  (1)海洋社会发展的统筹规划继续推进,相应体制与法制建设加速完善

  我国政府显然已经意识到海洋社会发展至今,已亟需国家以长期战略性眼光对这一系列的海洋事业发展加以顶层设计,并在这一大框架下不断完善相关法制与体制的建设。我国各涉海政府机构已开始着手推进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合理协调部门权限,整合部门资源,建立相关政策制定的协调化机制。国家在基于“海洋强国”的战略构想,对海洋事业加以顶层设计的同时,也会致力于海洋环境、海洋文化、海洋科技、海洋产业等领域的具体法制建设,与此相应的海洋政策将会更加注重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的有效结合,也会更加注重专门领域的具体措施实施与海洋社会整体发展之间的协调。

  (2)海洋经济、海洋科技等硬实力持续增长

  以海洋经济、海洋科技为代表的我国海洋开发与利用的硬实力增长势头十分强劲,在2015年仍将呈现持续增长。2015年,我国海洋经济仍将处于成长期,增长方式将进一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海洋资源将有望获得更有效的利用。海洋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将随着国家对这一领域投入资金的加大而获得进一步的提升,2015年,海洋科技领域的创新成果将继续涌现。这样的创新也会表现在海洋公益服务事业中,科技进步将是这一年度海洋公益服务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海洋科研人才的增速与增幅在这一年度也会十分显著,从而推动海洋经济实力与海洋科技实力相辅相成,实现共同提升。

  (3)海洋社会发展在新领域中增势显著

  近年来海洋社会的发展已表明,各项海洋事业的发展并非齐头并进,海洋传统产业逐渐面临调整,合并,缩减,而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海洋电力等新兴产业近年来却增速显著,这样的趋势在步入2015年后会愈发引人注目。海洋环境污染、海洋资源枯竭、海洋生态失衡等问题已促使我国海洋技术不断更新,因而可以预见,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水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空间资源等新型海洋资源将在今后获得更为广泛的开发利用。与此同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建设将成为今后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模式,形成“以点带面,辐射全局”的全国海洋产业发展格局。

  (4)海洋社会发展呈现多元化,强调各领域间的合作,新理念相应产生

  近年来,海洋事业的发展已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趋势,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海洋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与矛盾亟待新的体制与法制来加以规范与调整,海洋社会的各领域之间开始对彼此间的合作有了更多的需求,传统的管理体制显然已对当前我国海洋事业的前进步伐构成了束缚。

  目前,我国海洋管理正在引入可持续发展、公共管理、治理、战略管理、综合管理、生态系统管理等诸多富于时代特性的新理念,以此为指引,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民等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管理模式的构建已经展开,海洋管理正在向着柔性、互动的方向发展。海洋公益服务领域的“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迅速发展也是这一理念在实践中的产物。而新时期,“和谐海洋”的发展观显然也是在挖掘传统海洋文化优秀价值观的基础上,不断在理念上实现丰富创新所获得的成果。

  (5)全球化时代,海洋社会发展将更依赖国际合作交流

  全球化时代对我国海洋事业进程的影响已毋庸置疑,而我国海洋社会今后的发展无疑也将更加依赖国际合作交流。近年来,我国海洋管理的范围已逐渐由近海扩展至大洋;由原本对本国沿海海域的单独管理,走向参与世界各国间的区域性及全球性海域合作管理;管理的内容由我国国内海洋事务延伸向区域海洋事务乃至全球海洋公共事务。我国海洋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趋势同样显著,我国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物理海洋、海洋环保等多个学科领域都已参与到全球海洋观测的调查及学术交流活动中,并且这样的合作交流正在进一步扩大。同时,我国政府所做出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正是在对全球化时代中我国发展之路进行深思熟虑后提出的,而我国海洋文化价值观的推广也是这一国家事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与此同时,全球化时代中,海洋已毋庸置疑地成为世界各国市场和资源流动的最重要纽带,因此,海洋在将来仍然会是世界各国利益争夺的集中地,与周边海上邻国之间的海洋权益之争仍然会是我国今后海洋事业征程中需要直面的挑战。

  (参见《海洋社会蓝皮书:中国海洋社会发展报告No.1(2015)》P14-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5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