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近期,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土地整治蓝皮书:中国土地整治发展研究报告 No.2》。
蓝皮书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和资源的高消耗,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仅1996年“一调”至2009年“二调”的13年间,全国因建设占用、生态退耕、结构调整和灾毁减少耕地超过2亿亩,其中大多数是优质耕地,仅东南沿海5省就减少水田1798万亩,相当于减掉了福建省全省的水田面积。按照吨粮田的标准计算,相当于损失掉了180亿公斤的粮食产能。目前全国有12个省份建设用地总量已接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2020年规划控制目标数,耕地占补平衡的压力不断增大。未来一个时期,各类建设不可避免还要占用一部分耕地,并且占用的大多还将是城乡结合部的优质耕地。按照未来每年建设占用500万亩左右的耕地推算,假如全部进行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将可再造优质耕地200万亩以上,或改良中低产田600万亩、提高耕地质量等别2等以上,让流失的耕地“失而复得”、“起死回生”,保障耕地虽数量减少、粮食产能不降低,确保“中国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2014年,全国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现场会在吉林省吉林市成功召开,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为由国家推动强化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国家层面已正式部署启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河南、贵州等省份也相继启动类似行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管理理念深入人心,耕地保护工作被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蓝皮书指出,要按照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认真总结地方经验,研究制定相关部门和地方联动推进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作的激励和约束政策,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工作在面上开展。继续部署开展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与监测评价工作,推动建立全国耕地质量等别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平台,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和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中充分运用耕地质量等别成果。全面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监测和评价。进一步完善新增耕地质量评定和验收制度,对新补充耕地先评定等别再验收,未达到规定要求的不得通过验收。相关部门应进一步统一对耕地质量的认识,立足发展大局,密切协作配合,建立一套通用的能客观反映生产能力高低的质量等别体系,夯实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的技术基础。
(参见《土地整治蓝皮书:中国土地整治发展研究报告 No.2》p12、65、34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5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